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骨折病人护理方法.pptx
文件大小:3.91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6-16
总字数:约2.8千字
文档摘要

骨折病人护理方法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2

固定装置护理

03

并发症预防措施

04

康复训练指导

05

营养支持方案

06

出院后管理

01

基础护理要点

01

基础护理要点

PART

急性期创伤处理原则

6px

6px

6px

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如加压包扎、止血带等,防止失血过多。

创伤止血

使用无菌敷料包扎伤口,避免外界污染和刺激。

伤口包扎

及时清洁伤口,去除污物、血痂和坏死组织,防止感染。

伤口清洁

01

03

02

将患肢抬高,以利于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

抬高患肢

04

患肢体位调整方法

抬高患肢

保持关节功能位

定时翻身

患肢制动

将患肢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有利于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在患肢下方垫上软垫或支架,保持关节处于功能位,防止关节僵硬和畸形。

对于长期卧床的病人,要定时翻身,防止压疮和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在疼痛或关节脱位时,需将患肢制动,以避免进一步损伤。

疼痛管理策略

药物镇痛

根据疼痛程度给予适量的镇痛药物,缓解病人的痛苦。

01

物理疗法

如冷敷、热敷、理疗等,可减轻局部疼痛、肿胀和肌肉痉挛。

02

心理护理

关心病人的疼痛感受,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缓解焦虑和恐惧情绪。

03

疼痛评估

定期评估病人的疼痛程度,及时调整镇痛药物和物理疗法的使用。

04

02

固定装置护理

PART

石膏固定是否松动

确认石膏未松动或断裂,以确保骨折部位的稳定。

石膏边缘是否平整

检查石膏边缘是否光滑、无棱角,防止对皮肤造成压迫或损伤。

石膏内感觉

询问患者石膏内是否感到过紧或过松,以及是否出现疼痛、麻木等不适症状。

石膏外皮肤状况

观察石膏外皮肤是否出现红肿、溃疡、坏死等异常情况。

石膏固定后观察要点

夹板使用维护规范

夹板固定稳固性

夹板松紧度调整

夹板与皮肤接触面处理

夹板清洁与更换

确保夹板固定稳固,避免移位或松动,以保证骨折部位的稳定。

在夹板与皮肤之间放置软垫,以减少对皮肤的压力和损伤。

根据患肢肿胀情况,适时调整夹板的松紧度,确保血液循环畅通。

保持夹板清洁干燥,定期更换,以防止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支具佩戴时间控制

支具佩戴时长

根据骨折类型和严重程度,确定支具佩戴的时长,避免过长或过短。

支具佩戴时机

在骨折复位后,尽早佩戴支具,以促进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

支具佩戴期间的活动

在支具保护下,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和关节活动,以预防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支具清洁与保养

保持支具清洁干燥,避免受潮、变形或损坏,以提高支具的使用效果和寿命。

03

并发症预防措施

PART

压疮风险规避方案

定期翻身

协助患者翻身,避免局部长时间受压,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

01

减压措施

使用减压床垫、气垫床等工具,降低受压部位的压力。

02

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摩擦和受压。

03

营养支持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增强机体抵抗力。

04

深静脉血栓预防方法

肢体活动

弹力袜使用

定期监测

药物预防

鼓励患者进行主动和被动运动,如肢体伸屈、肌肉收缩等,以促进血液循环。

根据医嘱使用弹力袜,以减少下肢静脉血液淤滞。

定期检测凝血功能、下肢静脉超声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根据医嘱给予抗凝药物,降低血液粘稠度,预防血栓形成。

伤口感染监控指标

6px

6px

6px

密切观察伤口情况,包括有无红肿、渗液、发热等感染迹象。

伤口观察

进行换药、清洁等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无菌操作

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定期更换,避免感染。

敷料更换

01

03

02

如发生感染,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方案。

抗生素治疗

04

04

康复训练指导

PART

关节被动活动训练

通过被动活动,保持关节灵活性和活动度,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早期关节活动

根据病人恢复情况,逐渐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和强度,避免过度活动导致二次损伤。

活动范围逐渐增加

在被动活动过程中,密切关注病人的疼痛感受,适当调整活动强度和范围。

疼痛控制

肌力渐进强化计划

肌肉等长收缩训练

通过肌肉等长收缩,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为后续的功能锻炼打下基础。

01

渐进性抗阻训练

逐渐增加肌肉负荷,提高肌肉力量和爆发力,促进肌肉恢复和功能重建。

02

平衡和协调训练

加强平衡和协调训练,提高身体的稳定性和灵活性,降低跌倒风险。

03

负重功能恢复标准

在负重前,需对病人的负重能力进行评估,确保负重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负重能力评估

负重训练原则

负重训练技巧

负重训练应遵循循序渐进、个体化、无痛的原则,逐渐增加负重量和训练时间。

在负重训练中,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和动作,避免代偿性动作和过度用力。

05

营养支持方案

PART

高蛋白饮食搭配建议

肉类

豆类

蛋类

坚果类

瘦肉、鸡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