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感冒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感冒的中医辨证分型
针灸治疗核心原则
常用腧穴选择标准
针刺手法操作规范
临床治疗方案设计
治疗禁忌与注意事项
01
感冒的中医辨证分型
PART
恶寒发热
风寒侵袭肌表,卫阳被遏,导致恶寒发热。
01
鼻塞流涕
风寒侵袭,肺气失宣,鼻窍不利,故鼻塞流清涕。
02
咳嗽痰稀
风寒犯肺,肺失宣降,津液凝聚成痰,痰稀色白。
03
头痛身痛
寒邪凝滞,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故头痛身痛。
04
风寒束表证特征
风热犯卫证表现
发热重
风热之邪侵袭卫表,卫气与邪气相争,故发热重。
01
恶风
风热之邪袭表,肌表疏松,故恶风。
02
咽痛咳嗽
风热之邪上犯咽喉,熏灼肺窍,故咽痛咳嗽。
03
痰黄稠粘
风热之邪入里化热,炼液成痰,故痰黄稠粘。
04
暑湿伤表证辨识
身热汗出不畅
肢体酸重
胸闷脘痞
小便短赤
暑湿之邪侵袭肌表,阻遏气机,故身热而汗出不畅。
湿性重浊,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肢体酸重。
暑湿之邪内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故胸闷脘痞。
暑湿之邪下行膀胱,气化不利,故小便短赤。
02
针灸治疗核心原则
PART
疏风解表基础思路
感冒是由风邪入侵引起的,针灸治疗的首要任务是疏散风邪,使体内的风邪排出。
疏散风邪
感冒常伴有恶寒、发热等症状,针灸治疗通过解表散寒来缓解症状。
解表散寒
针灸治疗通过宣肺散寒来增强肺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感冒的目的。
宣肺散寒
扶正祛邪协同运用
舒经活络
针灸治疗通过舒经活络来促进气血的运行,加速身体的康复。
03
营卫不和是感冒的重要病机,针灸治疗通过调和营卫来恢复身体的平衡状态。
02
调和营卫
扶正祛邪
针灸治疗不仅要祛邪,还要扶正,即通过调理身体的气血阴阳平衡,增强正气,提高抵抗力。
01
三因制宜个体化方案
因人制宜
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针灸治疗方案。
01
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域的环境特点,选择合适的针灸穴位和手法。
02
因时制宜
根据季节、气候等因素,调整针灸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03
03
常用腧穴选择标准
PART
合谷-列缺配伍原理
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具有解表散寒、疏风清热、通络镇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头痛、口眼歪斜等病症。
合谷穴
列缺穴
配伍原理
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具有疏风解表、宣肺理气、止咳平喘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气喘等病症。
合谷与列缺配伍,可起到解表散寒、宣肺理气的作用,共同治疗感冒等病症。
风池-大椎解表组合
风池穴
为足少阳胆经的穴位,具有疏风解表、清头明目、通鼻窍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头痛、鼻塞等病症。
大椎穴
解表组合
为督脉的穴位,具有解表通阳、疏风散寒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咳嗽等病症。
风池与大椎组合使用,可加强解表散寒的作用,特别适用于治疗感冒等外感病症。
1
2
3
足三里扶正应用
足三里穴
应用方法
扶正作用
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具有扶正祛邪、健脾和胃、益气养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虚劳、消化不良、胃痛等病症。
感冒时,身体正气虚弱,足三里穴可以扶正祛邪,增强身体免疫力,促进疾病康复。
在治疗感冒时,可配合其他腧穴使用,如与风池、大椎等穴位配伍,共同发挥扶正祛邪的作用。
04
针刺手法操作规范
PART
平补平泻基础手法
在穴位上进行轻柔的捻转,不进行提插动作,以感觉舒适为度。
平补
在穴位上进行缓慢的提插,不进行捻转动作,同样以感觉舒适为度。
平泻
平补平泻手法要求操作轻柔、均匀,避免过度刺激穴位。
手法要点
透刺法与点刺技巧
透刺法
将针刺入穴位后,沿着经络的走向透刺至另一穴位,以加强刺激效果。
01
点刺法
用针尖在穴位上进行快速、轻微的点刺,以激发经气,促进气血流通。
02
技巧要点
透刺法需掌握经络走向和穴位间的联系;点刺法则需注重手法快速、准确。
03
艾灸辅助操作要点
选用优质艾条,点燃后吹灭明火,使其保持温和热度。
艾条选择与点燃
艾灸方法
注意事项
将点燃的艾条悬于穴位上方,进行温和灸或回旋灸,以感觉舒适为度。
艾灸时要保持艾条与皮肤的距离适中,避免烫伤;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艾灸强度和时间。
05
临床治疗方案设计
PART
急性期快速干预流程
针灸选穴
拔罐疗法
针刺手法
辅助疗法
风池、风门、肺俞、大椎、列缺、合谷等穴位,以祛风散寒、宣肺解表为主。
采用浅刺、快刺手法,强刺激,不留针或留针短时间,以迅速缓解感冒症状。
在背部膀胱经第一侧线,自大椎至肺俞穴进行拔罐,以拔出体内寒气。
可配合刮痧、耳尖放血等疗法,以增强疗效。
迁延期巩固治疗策略
针灸选穴
根据病情加减穴位,如头痛加太阳穴,咳嗽加天突穴等。
针刺手法
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时间适当延长,以调和气血,缓解症状。
艾灸疗法
选用肺俞、足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