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科院感染防控体系
演讲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01
院感防控概述
02
高危风险因素
03
防控体系构建
04
监测与预警机制
05
典型案例分析
06
质量持续改进
01
院感防控概述
基本概念与定义
医院感染
指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住院期间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在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01
医院感染防控
针对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控制感染的传播和及时处置感染病例。
02
感染控制专业人员
负责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专业人员,包括感染科医生、感染控制护士等。
03
重症医学科特殊性
患者病情危重
病原体种类多
侵入性操作多
传播速度快
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患者病情严重,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生医院感染。
重症医学科患者常需要接受多种侵入性操作,如气管插管、导尿管等,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重症医学科患者感染的病原体种类多样,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且多为耐药菌。
重症医学科内感染传播速度快,易发生交叉感染,甚至引发暴发性感染。
感染危害性分级
轻度感染
中度感染
重度感染
暴发性感染
患者仅出现局部症状,如红肿、疼痛等,不伴有全身性感染症状。
患者出现全身性感染症状,如发热、寒战等,但生命体征尚平稳。
患者出现严重全身性感染症状,如高热、低血压、昏迷等,甚至危及生命。
感染在短期内迅速扩散,导致多个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极高。
02
高危风险因素
患者基础病情影响
患者免疫系统功能降低,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减弱。
免疫系统受损
患者皮肤、黏膜等生理屏障受损,病原体易于侵入。
生理屏障破坏
患者患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感染风险增加。
基础疾病严重
中心静脉导管等血管侵入性操作增加了血液感染的风险。
中心静脉导管
尿管留置易导致泌尿道感染。
尿管留置
01
02
03
04
气管插管等呼吸道侵入性操作易导致呼吸道感染。
气管插管
手术切口部位感染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手术切口
侵入性操作风险
环境微生物负荷
医护人员传播
医护人员的手部、衣物等可能携带病原体,成为传播媒介。
03
医院内物体表面,如床头柜、门把手等,可能附着病原体。
02
物体表面污染
空气污染
医院空气中存在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
01
03
防控体系构建
三级防护制度
病人防护
病人须住在指定区域,进入隔离区域前必须佩戴医用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定期更换。
01
医护人员防护
医护人员进入隔离区域前必须穿戴防护服、手套、护目镜等装备,并按照规定进行严格的消毒程序。
02
环境防护
隔离区域内必须随时保持空气流通,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医疗废弃物必须按照规定处理。
03
将病房、治疗区、污物处理区等严格分开,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消毒措施。
严格划分区域
根据病人感染情况,将其安排在相应区域进行治疗,避免交叉感染。
病人分区管理
医护人员必须按照规定的区域工作,不得随意跨区域。
医护人员分区工作
分区管理标准
消毒灭菌流程
对于病人经常接触的物品和表面,如床栏、桌面、门把手等,要定期进行常规消毒。
常规消毒
器械消毒
空气消毒
对于治疗使用的器械,如手术刀、注射器等,必须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
对于隔离区域内的空气,要定期进行消毒,保证空气洁净度。
04
监测与预警机制
实时感染指标监测
病原体监测
实时监测病原体的种类、数量及耐药性变化,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03
针对不同部位的感染进行监测,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以便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02
感染部位监测
感染病例监测
通过实时监测住院病人的感染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发现感染病例。
01
多重耐药菌追踪
高危人群筛查
针对易感人群进行筛查,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的携带者。
01
接触者追踪
对感染患者、携带者及其接触者进行追踪,及时隔离治疗,防止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02
环境监测
对医院环境进行定期监测,了解环境中多重耐药菌的污染情况。
03
暴发预警阈值设定
根据历史数据、疾病流行趋势及感染控制目标,科学设定预警阈值。
阈值设定依据
当感染病例数、病原体种类或多重耐药菌比例达到或超过预警阈值时,自动触发预警信号。
暴发预警信号
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隔离治疗、环境消毒、流行病学调查等措施,防止感染扩散。
预警响应措施
05
典型案例分析
呼吸机消毒
气道管理
使用消毒剂对呼吸机管道进行消毒,并定期更换呼吸机管路。
保持气管插管患者气道通畅,定期吸痰,避免痰液积聚。
呼吸机相关肺炎防控
口腔卫生
使用洗必泰等口腔护理液进行口腔护理,以减少口腔细菌滋生。
呼吸机相关操作培训
对医护人员进行呼吸机相关操作的培训,确保规范操作。
导管血流感染处置
6px
6px
6px
使用消毒剂对导管进行消毒,并定期更换导管。
导管消毒
定期对患者进行导管相关感染的监测,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