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星形细胞瘤影像诊断
演讲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01
疾病概述
02
影像检查技术
03
典型影像学表现
04
鉴别诊断要点
05
分级评估标准
06
临床决策支持
01
疾病概述
定义与病理特征
01
定义
脊髓星形细胞瘤是脊髓内的一种胶质瘤,起源于星形胶质细胞,通常呈现星形或不规则形状。
02
病理特征
脊髓星形细胞瘤的病理特征包括细胞异型性、核分裂象、血管内皮增生和坏死等,这些特征可用于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
发病年龄与常见部位
脊髓星形细胞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多见于青壮年,高峰发病年龄为30-50岁。
发病年龄
脊髓星形细胞瘤多位于脊髓的髓内部分,尤其是颈段和胸段脊髓。
常见部位
01
02
疼痛
脊髓星形细胞瘤常导致受累部位的疼痛,疼痛可沿神经根放射。
感觉异常
肿瘤压迫或破坏脊髓传导束,导致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烧灼感等。
运动障碍
脊髓星形细胞瘤可引起肢体无力、步态不稳等运动障碍。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如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由肿瘤对脊髓内自主神经的压迫或破坏引起。
临床表现关联性
02
影像检查技术
MRI常规序列选择
脊髓星形细胞瘤在T1WI上通常呈低信号,有助于确定病变的位置和范围。
T1WI序列
在T2WI上,脊髓星形细胞瘤呈现高信号,能够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的形态和边界。
T2WI序列
对于病变周围的水肿和炎症反应,FLAIR序列能够提供更好的显示效果。
FLAIR序列
CT扫描应用场景
钙化显示
CT扫描能够较好地显示脊髓星形细胞瘤的钙化情况,有助于与其他肿瘤进行鉴别。
01
骨质改变
CT能够显示肿瘤对周围骨质的影响,如骨质破坏或增生等,有助于评估病变的侵袭性。
02
急诊情况
在急诊情况下,CT扫描能够快速地排除脊髓出血等急性病变,为临床处理提供重要参考。
03
增强扫描价值分析
鉴别诊断
通过增强扫描,可以进一步鉴别脊髓星形细胞瘤与其他脊髓病变,如脊髓炎、脊髓血管病变等。
03
增强扫描能够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的边界,有助于手术计划的制定和放疗靶区的勾画。
02
病变边界
病变强化
脊髓星形细胞瘤在增强扫描中通常呈现不均匀强化,有助于明确病变的血供情况。
01
03
典型影像学表现
肿瘤形态与边界特征
脊髓星形细胞瘤可呈现多种形态,如类圆形、不规则形或哑铃形等。
形态多样
边界清晰
占位效应
肿瘤与脊髓间常存在清晰的边界,但部分肿瘤边界模糊,与脊髓实质紧密相连。
肿瘤对脊髓产生占位效应,导致脊髓受压、移位或变形。
脊髓星形细胞瘤在T1WI上常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且信号不均匀。
信号不均匀
部分肿瘤内可出现出血、囊变或钙化等信号改变,呈现混杂信号。
出血与囊变
增强扫描时,肿瘤常呈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与肿瘤血供及成分有关。
强化特征
信号/密度异质性特征
脊髓继发改变识别
脊髓水肿
肿瘤周围可出现脊髓水肿,表现为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
01
脊髓萎缩
长期受压的脊髓可能发生萎缩,表现为脊髓变细、信号减弱。
02
蛛网膜炎
肿瘤周围蛛网膜下腔增宽,伴有蛛网膜增厚、粘连等蛛网膜炎表现。
03
04
鉴别诊断要点
室管膜瘤鉴别标志
室管膜瘤主要发生在脑室系统,尤其是第四脑室;脊髓星形细胞瘤主要发生在脊髓。
肿瘤位置
室管膜瘤通常呈现为边界清晰的肿块,囊变、出血和钙化较为常见;脊髓星形细胞瘤形态多样,可能与脊髓边界不清。
室管膜瘤在MRI上强化明显,脊髓星形细胞瘤强化较弱。
肿瘤形态
室管膜瘤周围通常有明显的水肿;脊髓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相对较轻。
瘤周水肿
01
02
04
03
强化表现
血管母细胞瘤差异分析
发病年龄
囊变与出血
肿瘤血管
脊髓空洞
血管母细胞瘤多见于中年人,脊髓星形细胞瘤多见于年轻人。
血管母细胞瘤具有丰富的供血血管,脊髓星形细胞瘤血管相对较少。
血管母细胞瘤常出现囊变和出血,脊髓星形细胞瘤较少见。
血管母细胞瘤可伴发脊髓空洞,脊髓星形细胞瘤不常见。
转移瘤排除指标
病史
发病部位
肿瘤形态
临床症状
转移瘤通常有原发肿瘤病史,脊髓星形细胞瘤无相关病史。
转移瘤可累及多个脊髓节段,脊髓星形细胞瘤通常局限于一个脊髓节段。
转移瘤通常呈多发性、结节状,脊髓星形细胞瘤多为单发病灶。
转移瘤常伴有原发肿瘤相关症状,脊髓星形细胞瘤主要表现为脊髓压迫症状。
05
分级评估标准
WHO分级影像对应特征
WHOⅠ级
在MRI上,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无强化或轻度强化,无瘤周水肿。
01
WHOⅡ级
在MRI上,表现为边界较清晰的病灶,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可有轻度强化,伴瘤周轻度水肿。
02
WHOⅢ级
在MRI上,表现为边界欠清晰的病灶,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明显强化,伴瘤周中度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