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膜少见肿瘤影像诊断
演讲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01
疾病概述与分类
02
影像检查技术
03
肿瘤类型影像表现
04
鉴别诊断要点
05
典型案例解析
06
诊疗规范建议
01
疾病概述与分类
定义与发病机制
01
胸膜间皮瘤
胸膜间皮细胞的原发肿瘤,占胸膜肿瘤的5%,临床较少见。
02
发病机制
可能与石棉接触、遗传、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具体尚不完全清楚。
流行病学特征
胸膜间皮瘤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来有上升趋势。
发病率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常见于40~60岁。
发病年龄
80%发生于脏层胸膜,20%发生于壁层胸膜。
发病部位
病理学基础
免疫组化
可表达角蛋白、波形蛋白等间皮细胞标记物,有助于与其他肿瘤鉴别。
03
肿瘤细胞呈弥漫性生长,侵犯胸膜、肺组织及胸壁,可发生出血、坏死。
02
病理特点
病理类型
可分为上皮型、肉瘤型和混合型,其中上皮型最常见。
01
02
影像检查技术
CT扫描技术要点
扫描范围
窗宽和窗位
重建层厚和间隔
增强扫描
确定扫描范围以发现胸膜病变,常规胸部CT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肋膈角。
以肺窗为主,窗宽1500HU,窗位-700HU;纵隔窗窗宽400HU,窗位40HU。
常规层厚5-10mm,层间隔5-10mm;高分辨率CT扫描层厚1-2mm,层间隔10-20mm。
常规使用碘造影剂,注射后延迟扫描时间以观察病变强化情况。
序列选择
常规采用T1WI、T2WI及脂肪抑制序列,必要时可加做DWI或增强扫描。
成像平面
常规选择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以横断位为主。
扫描层厚和间隔
常规层厚5-10mm,层间隔5-10mm;高分辨率扫描层厚3-5mm,层间隔无或小于层厚。
矩阵和FOV
矩阵≥256×256,FOV根据病变大小选择,以保证图像清晰度和信噪比。
MRI成像参数选择
超声检查适应症
胸腔积液
超声检查可准确估计胸腔积液的深度和积液量,为穿刺引流提供定位。
胸膜增厚和肿块
超声检查可发现胸膜增厚和肿块,并初步鉴别其性质。
胸膜间皮瘤
超声检查可发现胸膜上的弥漫性或局限性病变,并评估其厚度和范围。
肺内和纵隔病变
超声检查可发现部分肺内和纵隔病变,如肺癌、纵隔肿瘤等,并观察其对胸膜的影响。
03
肿瘤类型影像表现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发病部位
多发生于胸膜下或肺实质内,也可位于胸壁或纵隔。
03
在增强CT或MRI上,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常呈现均匀或不均匀的强化,有助于与其他肿瘤鉴别。
02
增强扫描表现
影像学特点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在影像上通常表现为边界清晰、密度均匀的肿块,无侵袭性生长特征。
01
胸膜间皮瘤亚型
弥漫性胸膜增厚
胸膜结节或肿块
胸腔积液
伴随症状
胸膜间皮瘤常表现为弥漫性胸膜增厚,可累及壁层胸膜和脏层胸膜。
部分胸膜间皮瘤可呈现为胸膜结节或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
胸膜间皮瘤可引起胸腔积液,多为血性,积液中可发现肿瘤细胞。
患者可能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晚期可出现恶病质。
转移性肿瘤特征
多发结节或肿块
转移性肿瘤在胸膜上常表现为多发结节或肿块,大小不一,形态多样。
02
04
03
01
边缘模糊
转移性肿瘤的边缘多模糊,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密度不均匀
由于肿瘤内部坏死、出血等原因,转移性肿瘤在影像上常表现为密度不均匀。
原发肿瘤史
多数转移性肿瘤患者有原发肿瘤病史,且其他部位也可能出现转移病灶。
04
鉴别诊断要点
良性病变区分
胸膜间皮瘤通常形态不规则,但良性病变常呈圆形或椭圆形。
形态规则
良性病变通常生长缓慢,而胸膜间皮瘤则生长较快。
生长速度
良性病变边界清晰,胸膜间皮瘤边界模糊,常浸润周围组织。
边界清晰度
邻近器官肿瘤鉴别
肺部肿瘤
胸膜间皮瘤需与肺癌鉴别,后者常有咳嗽、咯血等症状,影像学检查可资鉴别。
01
胸壁肿瘤
胸壁肿瘤如脂肪瘤、神经纤维瘤等,通常累及胸壁,与胸膜间皮瘤的孤立性结节有所不同。
02
纵隔肿瘤
纵隔肿瘤如淋巴瘤、胸腺瘤等,多位于后纵隔,而胸膜间皮瘤多位于胸腔侧壁。
03
多模态影像对照
X线检查
MRI检查
CT检查
PET-CT
可发现胸膜增厚、肿块、胸腔积液等异常表现,但特异性较低。
CT能更清晰地显示胸膜增厚和肿块,还可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
MRI对软组织有较高的分辨率,能更准确地判断肿瘤的侵犯范围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有助于鉴别肿瘤的良恶性,以及评估全身情况,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05
典型案例解析
典型影像征象展示
胸膜间皮瘤的CT表现
胸膜增厚,胸膜结节或肿块,胸腔积液或胸膜外转移。
胸膜间皮瘤的MRI表现
胸膜间皮瘤的PET-CT表现
胸膜不规则增厚,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胸膜增厚或结节状高代谢病灶,SUV值升高。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