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围术期数据结构规范-编制说明.pdf
文件大小:127.01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6-17
总字数:约2.82千字
文档摘要

一、任务来源

经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批准,由解放军总医院麻醉手术中心米卫东

教授牵头,以科技部国家重点专项“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综合技术

方案的研究”(项目编号:2018YFC2001900)为支撑,为更好的促进

围术期数据的交流和共享,发挥围术期大数据资源的作用,需要制定

有关围术期数据标准来规范围术期数据资源的获取、存储、交互和管

理。数据集是数据资源经人工有序化的结果,也是信息化工作中数据

源存储的基本形式,围术期数据结构标准化、规范化是打破“数据孤

岛”,促进数据交流、共享的必要条件,同时也能够填补目前国内尚

无标准规范的围术期医学数据结构与内容的空白,有利于更大程度发

挥大数据资源的价值。

二、起草单位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解放军总医院)、中国老年医

学学会、中国医师协会

三、编制背景

围术期诊疗水准和质量是目前全球临床诊疗过程中亟待提升和

加强的核心要点之一,是促进接受有创操作、检查和手术的患者快速

康复和回归社会、提升医院综合诊疗能力的最主要环节。解放军总医

院第一医学中心针对这一问题,结合我院和国内外围术期医学发展的

需要,拟建立相对完善的围术期多中心数据平台,对患者围术期相关

诊疗原始数据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和统计分析,从多层面、多角度得

出更加符合国人以及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结果,进而制定更加可信、

有效的临床诊治方案,并产出更具有卫生经济学参考价值的证据,让

患者、麻醉医生、外科医生、医院管理者和政府在更大程度上获益,

大大提高围术期诊疗水准,也为整个围术期医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基于解放军总医院麻醉手术中心米卫东教授牵头的科技部重点

专项“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综合技术方案研究”(项目编号:

2018YFC2001900),建立围术期数据结构标准,进一步推动围术期多

中心数据平台的建设,促进围术期数据的交流、共享和有效利用,为

我国围术期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准确、

有效的数据,并进一步建立相应的诊疗指南。此标准2019年上半年

开始筹备工作,10月份成立标准编制小组并制订了工作计划,计划

2020年7月份完成,经费预算9.2万元。

四、主要起草过程

2019.10成立标准编制小组,制定工作计划

2019.11—2019.12资料收集

2020.01—2020.02编制标准初稿

2020.03—2020.04标准立项

2020.04—2020.05征求意见

2020.05—2020.06修改征求意见稿,进行标准审查

2020.07标准的发布实施

五、标准编制原则和依据,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

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

编写》的要求和规定编写本标准内容。

本标准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同时应充分考虑到现阶段我国围

术期数据集现状和描述需求,使其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

本标准符合国家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要求。

本标准的实施不涉及对现行标准的废止情况。

六、主要条款的说明,主要技术指标、参数、实验验证的论述

七、重大意见分歧的处理依据和结果

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未出现重大分歧意见。

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说明采标程度,以及与国内外

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

部分欧美国家已建立一系列国家性质的医疗数据库,如ACS

NSQIP、HCUPSID、NCDB、NIS等数据库。但目前尚无真正意义的围

术期数据库及数据标准,各数据库格式不一,较少涉及术中生命体征

内容及麻醉信息,更多的是记录患者术前和术后的医疗、护理信息等,

因此数据信息维度不全。

目前我国已颁布多部病历数据标准,如《电子病历共享文档规范》、

《电子病历基本数据集》、《专科电子病历数据集编制规范》等,规

范了常规医疗过程中电子病历记录的数据格式。但在围术期医学数据

方面,目前尚无标准规范的结构与内容,导致我国各医疗机构的围术

期数据库各自为战,使得我国巨量的围术期数据信息无法最大化整合、

分析、利用,造成极大的数据价值和建设经费浪费。

九、标准推广实施建议

本标准为首次制定,建议作为推荐性标准发布实施。

十、经费情况介绍

经费支出科目预算金额(万元)其他说明

材料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