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超声下臂丛神经阻滞.doc
文件大小:25.93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6-17
总字数:约1.62千字
文档摘要

超声下臂丛神经阻滞

超声下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在超声引导下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到臂丛神经周围,以阻断神经传导,达到上肢手术麻醉或镇痛目的的技术。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解剖基础

臂丛神经由颈5(C5)、颈6(C6)、颈7(C7)、颈8(C8)及胸1(T1)神经的前支组成,有时也接受颈4(C4)及胸2(T2)神经的小分支。这些神经在锁骨下形成神经束,最终在腋窝处形成主要的神经分支,支配上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超声引导的优势

与传统的盲探技术相比,超声能够清晰显示臂丛神经的形态、位置以及周围的重要结构(如血管、肌肉等)。这使得麻醉医生可以实时观察穿刺针的进针路径,准确地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到神经周围,提高阻滞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常用的阻滞入路

-肌间沟入路

-位置:位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锁骨和前斜角肌之间,是臂丛神经阻滞最常用的入路之一。

-适用手术:适用于肩部、上臂和前臂的手术。在超声图像上,可以看到臂丛神经以神经束的形式位于前、中斜角肌之间。穿刺针从皮肤进针,在超声引导下到达神经束周围,注射局部麻醉药。

-锁骨上入路

-位置:在锁骨中、内1/3上方,神经在此处位置相对集中,形成神经干。

-适用手术:适用于上臂、前臂和手部的手术。超声引导下可清晰显示臂丛神经在第一肋表面的走行,穿刺针经皮刺入,将药物注射到神经周围。该入路的优点是能为手部手术提供较好的麻醉效果,但气胸等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锁骨下入路

-位置:在锁骨中点下方,喙突内侧,臂丛神经在此形成神经束并与腋动脉关系密切。

-适用手术:主要用于前臂和手部手术。超声可以清晰显示神经束围绕腋动脉的结构,穿刺时需注意避免误穿动脉。

-腋窝入路

-位置:位于腋窝顶部,腋动脉周围,臂丛神经的主要分支在此已经形成。

-适用手术:适用于前臂和手部的手术。通过超声观察腋动脉及其周围的神经分支,将局部麻醉药分别注射到各神经周围,以达到良好的阻滞效果。该入路相对安全,并发症较少,但对于高位的上肢手术,麻醉效果可能不佳。

操作步骤

1.患者准备:向患者解释操作过程,取得患者的配合。患者取合适体位(根据所选入路确定),常规消毒铺巾。

2.超声定位:在选定的入路部位涂抹适量的耦合剂,将超声探头轻柔地放置在皮肤上,调整探头位置和角度,直至清晰显示臂丛神经及其周围结构。识别神经的特征性图像,如低回声的神经束被高回声的结缔组织包绕。

3.局部麻醉:在超声引导下,确定穿刺点和进针路径。在穿刺点处注射少量局部麻醉药,以减轻穿刺时的疼痛。

4.穿刺置针:采用合适的穿刺针,在超声实时监测下,沿着进针路径缓慢进针,直至针尖到达神经周围。注意避免损伤神经和周围重要血管。

5.药物注射:回抽无血后,缓慢注射局部麻醉药。在注射过程中,密切观察超声图像,确保药物在神经周围均匀扩散。一般根据手术需要和患者体重,注射适量的局部麻醉药。

并发症及防治

-局部并发症:如穿刺部位出血、血肿形成,多由于穿刺时损伤血管所致。预防措施包括熟悉局部解剖结构,超声引导下准确进针,避免反复穿刺。一旦发生,可局部压迫止血。

-神经损伤:表现为术后上肢感觉或运动功能障碍。避免神经损伤的关键在于操作时动作轻柔,避免穿刺针直接接触神经,同时控制局部麻醉药的浓度和剂量。若发生神经损伤,可给予神经营养药物等治疗。

-全身毒性反应:主要由于局部麻醉药误入血管或过量吸收引起,患者可出现头晕、耳鸣、惊厥、心律失常等症状。预防措施为注药前反复回抽,控制药物剂量。一旦发生,需立即停止注药,维持患者呼吸和循环稳定,必要时进行急救处理。

-其他并发症:如气胸(多见于锁骨上入路)、膈神经麻痹(多见于肌间沟入路)等,操作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操作技巧,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