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神经损伤的症状
脊椎神经损伤的症状较为复杂,且因损伤的部位、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异,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感觉障碍
-疼痛:损伤部位常出现局部疼痛,可为刺痛、灼痛或酸痛等,活动身体、改变体位时疼痛可能加剧。如颈椎神经损伤可能导致颈部疼痛,并可向肩部、上肢放射;腰椎神经损伤会引起腰部疼痛,可放射至臀部、下肢。
-麻木与感觉减退:损伤平面以下的皮肤会出现麻木感,对冷热、触摸等刺激的感知能力下降。严重时,患者可能无法准确分辨物体的形状、质地,甚至感觉不到肢体受到的轻微触碰。
-感觉异常:部分患者会有感觉异常现象,如蚁走感(好像有蚂蚁在皮肤上爬行)、烧灼感、电击感等,这些异常感觉可在损伤后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
运动障碍
-肌肉无力:神经损伤会导致其所支配的肌肉力量减弱。根据损伤部位不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肢体无力。例如,颈椎神经损伤可能影响上肢肌肉,导致抬手、抓握等动作困难;腰椎神经损伤则会使下肢肌肉力量下降,出现行走困难、抬腿无力等症状。
-肌肉萎缩:如果神经损伤长时间未得到有效恢复,其所支配的肌肉会因缺乏神经的营养支持而逐渐萎缩。一般在损伤后的数周或数月内逐渐显现,表现为受伤肢体的肌肉体积变小,与正常肢体相比粗细明显不同。
-运动不协调:神经损伤还可能影响神经对肌肉的精细控制,导致肢体运动不协调。患者进行一些需要精确控制的动作,如系扣子、写字、用筷子等会变得困难,动作显得笨拙、迟缓。
反射异常
-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等,这些反射的正常维持依赖于神经传导通路的完整性。当脊椎神经损伤时,相应的神经传导受到破坏,可导致浅反射减弱甚至消失。
-深反射异常: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等深反射也会出现改变。在损伤早期,由于神经休克,深反射可能减弱或消失;随着病情发展,若神经功能未能恢复,深反射可能会亢进,出现病理反射,如巴宾斯基征阳性等。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排尿排便功能障碍:骶髓神经损伤时,膀胱和直肠的自主神经功能会受到严重影响。患者可能出现尿潴留(无法自主排尿,膀胱内尿液积聚),需通过导尿等方式排出尿液;也可能表现为尿失禁(不能控制排尿,尿液不自主流出)。排便功能方面,可出现便秘、大便失禁等情况。
-皮肤汗液分泌异常:损伤平面以下的皮肤汗液分泌可能发生改变,表现为出汗增多或减少。部分患者受伤部位以上的皮肤可能出现代偿性出汗增多现象。
-血压及心率异常:高位脊椎神经损伤(如颈髓损伤)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的自主神经调节,导致患者出现血压不稳定,如血压突然升高或降低,同时心率也可能出现异常,表现为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