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神经系统有哪些检查.doc
文件大小:27.06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6-17
总字数:约2.42千字
文档摘要

神经系统有哪些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是评估神经系统功能和结构完整性的重要手段,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及电生理检查等多个方面,具体如下:

体格检查

-意识状态检查:通过与患者交谈、观察其行为等判断患者意识是否清晰,以及是否存在嗜睡、昏睡、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脑神经检查:

-嗅神经:通过让患者辨别不同气味,如香草、酒精等,检查嗅神经功能。

-视神经:检查视力、视野,观察眼底视网膜、视神经乳头等结构。

-动眼、滑车、展神经:观察眼球运动、瞳孔大小、对光反射及调节反射等。

-三叉神经:检查面部感觉,包括痛觉、触觉、温度觉,以及咀嚼肌的力量,观察张口时下颌有无偏斜。

-面神经:观察面部表情肌运动,如闭眼、皱眉、鼓腮、吹口哨等动作是否正常,还可检查舌前2/3味觉。

-位听神经:通过听力测试了解听力情况,通过前庭功能检查,如冷热试验、旋转试验等评估前庭功能。

-舌咽、迷走神经:检查患者的吞咽功能、软腭运动、声音嘶哑程度,以及咽反射是否正常,还可检查舌后1/3味觉。

-副神经:检查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的力量,如让患者向两侧转头、耸肩等。

-舌下神经:观察伸舌时舌尖有无偏斜、舌肌有无萎缩及震颤。

-运动系统检查:

-肌力检查:检查各个肢体肌肉的收缩力量,一般将肌力分为0-5级。

-肌张力检查:通过触摸肌肉的硬度以及被动活动患者肢体时所感受到的阻力来判断。

-不自主运动检查:观察患者有无震颤、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等不自主运动。

-共济运动检查:常用的检查方法有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闭目难立征等,以评估患者的平衡和协调能力。

-感觉系统检查:

-浅感觉检查:包括痛觉、触觉、温度觉检查。用大头针轻刺皮肤检查痛觉;用棉花轻触皮肤检查触觉;分别用冷、热物体接触皮肤检查温度觉。

-深感觉检查:检查位置觉和振动觉。位置觉检查是轻轻捏住患者的手指或足趾,上下移动,让患者说出移动的方向;振动觉检查是将振动的音叉放置在患者的骨隆起处,询问患者的感觉。

-复合感觉检查:包括皮肤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实体觉等,这些检查可以进一步评估患者的皮质感觉功能。

-反射检查:

-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跖反射等。以腹壁反射为例,用钝头竹签分别沿肋缘下、脐平及腹股沟上的方向,由外向内轻划两侧腹壁皮肤,正常时可见同侧腹壁肌肉收缩。

-深反射:检查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等。例如检查膝反射时,患者坐于检查床边,双下肢自然下垂,检查者用叩诊锤叩击髌骨下方的股四头肌肌腱,正常时可见小腿伸展。

-病理反射:常用的病理反射检查有巴宾斯基征、奥本海姆征、戈登征等。以巴宾斯基征为例,用钝头竹签由足跟开始,沿足底外侧向前轻划,至小趾根部再转向内侧,如拇指背伸,其余四趾呈扇形分开,则为阳性。在正常成年人,这些病理反射不应出现,而在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时可出现阳性。

影像学检查

-头颅X线平片:可观察颅骨的形态、结构,对颅骨骨折、骨质增生、颅内钙化等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对脑实质病变的显示不如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

-CT检查:包括平扫和增强扫描。平扫能快速清晰显示颅内结构,对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颅脑外伤等病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增强扫描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可进一步观察病变的血供情况,有助于病变的定性诊断。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优于CT,能更清晰地显示脑实质、脊髓等神经系统结构,对早期脑梗死、脑肿瘤、脱髓鞘疾病、脊髓病变等的诊断更敏感、准确。特殊的MRI序列,如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可用于观察颅内血管情况,无需注射造影剂就能显示血管的形态和走行;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可分析脑组织的代谢情况,辅助诊断某些神经系统疾病。

-DSA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一种有创的血管造影检查,通过向血管内注入造影剂,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血管影像从周围组织中分离出来,能够清晰地显示颅内血管的形态、走行、管径及血流情况,是诊断颅内血管性疾病,如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的“金标准”,但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和风险,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

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检查: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进行压力测定、常规、生化、免疫、病原学等多项检查。可以辅助诊断颅内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脑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脱髓鞘疾病等,并有助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血液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可了解患者的血液基本情况,对诊断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的病因有一定帮助;血生化检查,如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指标,有助于评估患者的代谢状态和全身状况;自身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