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疼怎么检查出来
神经疼的检查通常需要综合多种方法,以便准确判断神经疼痛的原因、部位及严重程度。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检查方式:
体格检查
-视诊:医生首先会观察患者疼痛部位的外观,查看是否有红肿、畸形、破损、皮疹等异常表现。例如,带状疱疹引发的神经痛,皮肤上会出现成簇的水疱;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可能有下肢皮肤干燥、溃疡等。
-触诊:通过用手触摸疼痛区域,了解肌肉的紧张度、有无压痛、肿块等。如坐骨神经痛时,在臀部的坐骨神经出口处可有明显压痛。
-神经功能测试
-感觉测试:使用棉签或特制的触觉测试工具,轻触患者皮肤,检查患者对轻触觉、痛觉、温度觉的感知是否正常,以此判断神经的感觉功能。比如,用冷、热物体分别接触皮肤,询问患者的感觉,确定温度觉是否减退或异常。
-肌力测试:让患者进行特定的肌肉收缩动作,如握拳、伸展手臂、抬起腿部等,医生通过抵抗这些动作来评估肌肉力量,判断运动神经功能是否受损。例如,上肢神经损伤时,相应支配肌肉的力量会减弱,患者可能无法正常完成某些动作。
-反射测试:通过用叩诊锤轻敲特定部位,引出膝反射、跟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等,观察反射的强度和是否正常引出,以判断神经系统的完整性。反射减弱或消失可能提示神经病变。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主要用于排查可能导致神经疼痛的骨骼病变,如骨折、骨质增生等。虽然X线对神经本身的显示有限,但能发现压迫神经的骨结构异常。例如,颈椎或腰椎的X线片可帮助发现椎体的骨质增生,判断其是否可能压迫附近神经。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骼、软组织的精细结构,对于诊断神经周围的占位性病变、骨折碎片的位置和大小等有重要价值。例如,头部CT可帮助发现脑部肿瘤是否压迫神经导致疼痛;腰椎CT可以清晰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程度和位置,以及对神经的压迫情况。
-MRI检查:对神经系统的软组织分辨能力强,能够清晰地显示神经的形态、走行以及周围组织的病变情况,对于诊断神经损伤、神经炎、脊髓病变等有重要意义。例如,在诊断坐骨神经痛的病因时,MRI可以准确判断是否存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及突出的椎间盘对坐骨神经的压迫程度和部位。
神经电生理检查
-肌电图(EMG):将电极针插入肌肉中,记录肌肉在静息和收缩时的电活动情况。可以检测神经传导速度、肌肉动作电位的时限、波幅等参数,判断神经和肌肉的功能状态。在神经根受压、周围神经损伤等疾病中,肌电图可出现特征性改变,有助于明确神经损伤的部位和程度。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NCV):分别刺激不同部位的神经干,在神经干的其他部位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和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测量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波幅和潜伏期等指标。通过对比不同神经节段的神经传导速度,可以判断神经是否存在损伤以及损伤的部位,对于诊断周围神经病变更为敏感和特异。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血常规:可了解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的数量和形态,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等全身性疾病,这些疾病有时可能与神经疼痛有关。例如,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提示感染,而严重贫血可能导致神经缺氧,引起神经疼痛。
-生化检查:检测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指标。血糖异常升高可能提示糖尿病,长期高血糖可引发周围神经病变;肝肾功能异常可能影响药物代谢或提示存在代谢性疾病,与神经疼痛也有一定关联。
-风湿免疫指标:如类风湿因子、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C反应蛋白、血沉等,有助于诊断风湿性关节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这些疾病常常累及神经系统,导致神经疼痛。
-维生素B12水平测定:维生素B12缺乏可引起神经系统损害,导致神经疼痛、感觉异常等症状,检测其水平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该营养素缺乏。
-脑脊液检查: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样本,检测脑脊液的压力、细胞数、蛋白质含量、糖和氯化物水平等。在某些神经系统感染(如脑膜炎)、脱髓鞘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等情况下,脑脊液的成分会发生特征性改变,对明确病因有重要提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