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皮炎和毛囊炎
神经性皮炎
-定义与病因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又称慢性单纯性苔藓。目前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有关。神经精神因素(如情绪波动、精神过度紧张、焦虑不安、生活环境突然变化等)是主要诱因,此外,局部刺激(如摩擦、搔抓、衣领的摩擦、化学物质刺激、昆虫叮咬等)、胃肠道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等也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关。
-临床表现
-好发部位:多见于颈部两侧、项部、肘窝、腘窝、骶尾部、腕部、踝部,亦见于腰背部、眼睑、四肢及外阴等部位。
-症状特点:起初常先有局部皮肤瘙痒,抓挠后出现成群的粟粒至米粒大小正常皮色或淡褐色、淡红色多角形扁平丘疹,质地坚实而有光泽,表面覆有少量糠秕状鳞屑。随着病情发展,丘疹可逐渐融合成片,形成苔藓样变,皮损边界清楚,患处皮肤增厚,纹理加深,皮嵴隆起,皮损区呈阵发性剧烈瘙痒,尤以夜间为甚,影响睡眠。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去除可能的诱发因素,如调整情绪、避免精神紧张,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搔抓、摩擦及热水烫洗等刺激,尽量穿宽松、柔软的衣物。
-药物治疗:外用药物以止痒、消炎、苔藓化为目的,如糖皮质激素软膏(如卤米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等)、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等;瘙痒严重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缓解瘙痒症状。
-物理治疗:可采用紫外线照射、矿泉浴等物理方法辅助治疗,改善症状。
毛囊炎
-定义与病因
-毛囊炎是毛囊的炎症反应,可由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也可能与皮肤损伤、多汗、化妆品使用不当、激素水平变化、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有关。其中,细菌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常见,真菌感染主要由马拉色菌引起。
-临床表现
-好发部位:头面部、颈部、胸背部及臀部等毛囊丰富的部位。
-症状特点:初起为与毛囊口一致的红色充实性丘疹或由毛囊性脓疱疮开始,以后迅速发展演变成丘疹性脓疱,中间贯穿毛发,四周红晕有炎症,继而干燥结痂,约经1周痂脱而愈,但也有反复发作,多年不愈,有的也可发展为深在的感染,形成疖、痈等。不同病原体引起的毛囊炎症状略有差异,例如细菌性毛囊炎表现为红色毛囊性丘疹,顶端可出现脓疱;马拉色菌毛囊炎常为半球形毛囊性丘疹或脓疱,周边有红晕,皮疹多密集但不融合。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注意皮肤清洁卫生,防止外伤,增强机体免疫力。避免挤压、搔抓患处,以免加重感染。
-药物治疗:细菌性毛囊炎以局部外用抗生素为主,如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病情严重时可口服抗生素,如头孢呋辛、多西环素等。真菌性毛囊炎可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乳膏、联苯苄唑乳膏等,病情顽固者可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胶囊等。
-手术治疗:如果毛囊炎发展为疖或痈,出现波动感(即有脓液形成)时,可能需要切开引流,排出脓液,促进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