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神经性皮炎中医医疗.doc
文件大小:26.02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6-17
总字数:约1.64千字
文档摘要

神经性皮炎中医医疗

神经性皮炎在中医领域被称为“牛皮癣”“摄领疮”,中医通过多种方法对其进行治疗,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1.中药内服

中医会依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及舌象、脉象等进行辨证论治,常见证型及用药如下:

-肝郁化火证

-症状:多见于皮疹初起,伴有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口苦咽干,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清肝泻火。

-方剂:丹栀逍遥散加减。常用药物有牡丹皮、栀子、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薄荷等。

-风湿蕴肤证

-症状:皮损呈淡褐色片状,粗糙肥厚,剧痒时作,夜间尤甚,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治法:祛风利湿,清热止痒。

-方剂:消风散加减。常用药物有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苍术、苦参、石膏、知母、当归、生地等。

-血虚风燥证

-症状:病程较长,皮损色淡或灰白,肥厚粗糙,瘙痒剧烈,伴有心悸失眠,舌淡,苔薄,脉细。

-治法:养血润燥,熄风止痒。

-方剂:当归饮子加减。常用药物有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防风、白蒺藜、何首乌、黄芪、甘草等。

2.中药外用

-药膏

-黄连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适用于神经性皮炎初期,局部有红肿热痒症状者。将药膏均匀涂于患处,每日2-3次。

-青黛膏:有凉血解毒、止痒的作用。对于皮损有轻微渗出、红肿,瘙痒明显者较为适用。用法为薄涂于患处,每日2次。

-冰黄肤乐软膏:清热燥湿,活血祛风,止痒消炎。可用于湿热蕴结或血热风燥引起的皮肤瘙痒,直接涂于患处,轻轻按摩至吸收,每日3次。

-药浴

-苦参汤:苦参30g、黄柏20g、蛇床子15g、地肤子15g、白鲜皮15g、花椒10g。将上述药物加水适量,浸泡30分钟后,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待药液温度适宜(约38℃-42℃),用于洗浴患处,每次20-30分钟,每周2-3次。具有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的作用,适用于各型神经性皮炎。

3.针灸治疗

-体针:根据不同证型选取相应穴位。肝郁化火证可选取肝俞、太冲、行间等穴位;风湿蕴肤证选取风池、曲池、血海、三阴交等穴位;血虚风燥证选取足三里、三阴交、血海、膈俞等穴位。针刺时根据穴位特点和病情采用适当的补泻手法,一般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15次为一个疗程。

-梅花针:用梅花针轻叩皮损部位,以局部微微出血为度,每周2-3次。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局部症状,尤其适用于肥厚性的神经性皮炎皮损。

-艾灸:对于血虚风燥型的神经性皮炎,可选用足三里、血海、曲池等穴位进行温和灸。将艾条点燃后,距穴位皮肤2-3cm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每周2-3次。艾灸能起到温通经络、养血润燥的作用。

4.其他疗法

-拔罐:在皮损局部进行拔罐,可选择留罐法或闪罐法。留罐法即将火罐吸附在皮肤上并保持10-15分钟,适用于皮损面积较大、肥厚者;闪罐法是将罐子拔上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为止,适用于皮肤较为敏感者。每周2-3次,有助于改善局部气血运行,减轻瘙痒症状。

-耳穴疗法:选取神门、皮质下、肝、脾、内分泌、肾上腺等耳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在所选耳穴上,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按压1-2分钟,以耳部感到酸麻胀为度。两耳交替进行,3-5天更换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通过刺激耳穴,调节人体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在治疗期间,患者应尽量避免搔抓、摩擦等刺激皮肤的行为,保持心情舒畅,规律作息,饮食上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及饮酒等,以促进病情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