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神经性呃逆治疗方法.doc
文件大小:26.16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6-17
总字数:约1.64千字
文档摘要

神经性呃逆治疗方法

神经性呃逆是由神经反射弧的任何环节受刺激后,膈神经或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导致膈肌痉挛、收缩而引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分散注意力:采用交谈、听音乐、看电视等方式分散患者注意力,部分患者可缓解呃逆症状。

-调整呼吸:指导患者进行缓慢而深的呼吸,以改变呼吸频率,调节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打断呃逆的反射弧。例如深吸气后屏气一段时间,再缓慢呼气,重复几次。

物理治疗

-压迫眼球法:患者闭眼,术者将双手拇指置于患者双侧眼球上,适度压迫,每次压迫10~15秒,然后突然放开,可重复操作2~3次。但青光眼、高度近视患者禁用,以免引起眼压增高或视网膜剥离。

-按压颈动脉窦: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术者用手指在甲状软骨上缘水平,胸锁乳突肌内侧缘,向颈椎方向压迫颈动脉窦,先压右侧,每次5~10秒,不能双侧同时按压,以免引起脑部供血不足。该方法有一定风险,需谨慎操作,有脑血管病变、老年患者应避免使用。

-刺激咽喉部:用压舌板或筷子等物刺激患者咽喉部,诱发恶心、呕吐,通过刺激迷走神经反射,有时可使呃逆停止。

-颈部膈神经封闭:对于上述方法无效的顽固性呃逆患者,可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将局部麻醉药(如利多卡因)注射到膈神经周围,阻断神经传导,从而缓解膈肌痉挛。但该方法有一定风险,需由专业医生操作。

药物治疗

-调节神经功能药物:

-维生素B1:可参与体内辅酶的形成,对神经系统功能有重要作用,每次10毫克,每日3次,口服。

-甲钴胺:是一种活性维生素B12制剂,能促进神经髓鞘的合成,修复受损神经,成人一般一次0.5毫克,一日3次,口服。

-肌肉松弛剂:

-氯唑沙宗:能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脊髓多突触反射,使肌肉松弛,缓解膈肌痉挛。一般一次0.2~0.4克,一日3次,口服。

-乙哌立松:可以改善肌紧张状态,成人通常一次50毫克,一日3次,饭后口服。

-抗精神病药物:

-氯丙嗪: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多个部位,包括脑干网状结构和呕吐中枢,从而控制呃逆。一般口服剂量为一次12.5~25毫克,一日2~3次。使用时需注意其不良反应,如锥体外系反应、低血压等。

-氟哌啶醇:对呃逆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初始剂量一般为一次2毫克,一日2~3次,口服,可根据病情调整剂量。但可能引起一些副作用,如帕金森综合征、静坐不能等。

-其他药物:

-硝苯地平:为钙通道阻滞剂,可通过抑制钙离子内流,松弛平滑肌,缓解膈肌痉挛。一般一次10~20毫克,舌下含服或口服。

-东莨菪碱:能阻断M胆碱受体,具有解除平滑肌痉挛的作用。可皮下或肌内注射,每次0.3~0.5毫克。常见不良反应有口干、视物模糊、排尿困难等。

中医治疗

-针灸治疗:通过针刺特定穴位,调节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止呃的目的。常用穴位包括内关、足三里、中脘、膈俞、攒竹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穴位配伍和手法操作。一般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

-推拿按摩:由专业人员进行推拿按摩,可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肌肉紧张的作用。例如按摩腹部,以患者的肚脐为中心,用手掌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每次10~15分钟,每日2~3次;也可按摩攒竹、天突等穴位,用拇指指腹按压穴位,力度适中,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

-中药方剂: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对于不同证型选用相应方剂。如胃寒呃逆可选用丁香散加减;胃火上逆证可选用竹叶石膏汤加减;气机郁滞证可选用五磨饮子加减等。具体用药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由中医师进行辨证处方。

如果呃逆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吞咽困难、体重下降等,应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