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需要查什么
神经内科的检查项目多样,主要用于辅助诊断各种神经系统疾病,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体格检查
-生命体征检查: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基本生命体征,判断患者的整体状况。比如,血压异常升高可能与脑血管疾病有关。
-意识状态评估:通过与患者交谈、观察其反应等,确定患者意识是否清晰,有无嗜睡、昏睡、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脑神经检查:对十二对脑神经进行逐一检查。例如,检查视力、视野可了解视神经功能;观察眼球运动、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能评估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展神经的功能;检查面部感觉、咀嚼运动可判断三叉神经功能等。
-运动系统检查:
-肌力检查:让患者进行一些动作,如抬臂、抬腿等,检查者给予阻力,感受肌肉力量,确定是否存在肌力减退及减退程度,以判断是否有神经肌肉损伤。
-肌张力检查:通过被动活动患者肢体,感受肌肉的紧张度,判断肌张力是否正常,过高或过低都可能提示神经系统病变。
-共济运动检查:常用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等,观察患者动作的协调性和准确性,判断小脑功能是否正常。
-感觉系统检查:
-浅感觉检查:用棉花轻触患者皮肤,检查触觉;用大头针轻刺皮肤,检查痛觉;用冷、热物体分别接触皮肤,检查温度觉,判断浅感觉是否异常。
-深感觉检查:主要检查关节位置觉和震动觉,了解深部感觉功能。
-反射检查:
-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等,通过刺激皮肤或黏膜引起相应肌肉收缩,判断神经系统功能。
-深反射:包括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等,通过叩击肌腱引发肌肉收缩,评估神经系统的完整性。
-病理反射检查:检查巴宾斯基征、奥本海姆征等,这些病理反射在正常成人中一般不会出现,若引出则提示可能存在锥体束受损。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血常规:了解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的数量和形态,判断是否有感染、贫血等情况,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可能影响神经系统。
-生化检查:检测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指标,血糖异常(过高或过低)、血脂紊乱等都与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
-凝血功能检查: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对于诊断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有重要意义。
-感染相关指标检测:如病毒抗体、细菌培养等,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感染性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脑膜炎等。
-脑脊液检查: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检测脑脊液的压力、外观、细胞数、蛋白质、糖和氯化物等指标,对诊断颅内感染、脱髓鞘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有重要价值。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能快速清晰地显示脑部结构,对于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颅脑外伤等病变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头颅MRI: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优于CT,能更敏感地发现早期脑梗死、微小的脑肿瘤、脱髓鞘病变等,尤其是对脑干、小脑等部位的病变诊断价值更高。
-脑血管造影: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可清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结构,帮助诊断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血管狭窄或闭塞等血管性疾病。其中DSA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
电生理检查
-脑电图(EEG):通过在头皮上放置电极,记录大脑神经元的电活动,对癫痫的诊断、分类及病情评估具有重要价值,也可用于某些脑部器质性病变的辅助诊断。
-肌电图(EMG)及神经传导速度(NCV)测定:肌电图检查是将电极针插入肌肉,记录肌肉在静息和收缩时的电活动情况;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是刺激神经干,在神经干的不同部位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和感觉神经动作电位,计算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两者结合有助于诊断各种神经肌肉疾病,如神经根病变、周围神经病、重症肌无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