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神经受损的表现
周围神经受损的表现多样,主要包括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反射异常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方面,具体如下:
感觉障碍
-感觉异常:患者常感到肢体麻木、刺痛、蚁走感等异常感觉,就像有蚂蚁在皮肤上爬行,或有轻微的电击感。在病情较轻时,这些症状可能间歇性出现,在劳累、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后加重;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持续存在。
-感觉减退或丧失:对冷热、疼痛等刺激的感觉能力下降,严重时可能完全感觉不到外界刺激。比如不能准确感知水温,容易被烫伤;走路时可能因为感觉不到石子咯脚而损伤脚部。
-疼痛:可表现为局部的酸痛、胀痛、灼痛或电击样剧痛。疼痛程度不一,有的患者疼痛较轻,不影响日常生活;而有的患者疼痛剧烈,甚至影响睡眠和日常活动。
运动障碍
-肌肉无力:受损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力量减弱,导致相应部位的运动功能受限。比如,上肢神经受损可能使患者无法正常抬起手臂、抓握物品;下肢神经受损可出现行走困难、抬腿无力等症状。
-肌肉萎缩:如果神经损伤长时间得不到修复,其所支配的肌肉会逐渐萎缩变小。一般在神经损伤后数周开始出现,表现为肌肉体积减小,肢体变细。以手部为例,可出现大鱼际肌、小鱼际肌萎缩,呈现“猿手”或“爪形手”畸形。
-运动不协调:由于神经功能受损,肌肉的收缩和放松不能很好地协调,导致患者进行精细动作时出现困难,如系扣子、写字、拿筷子等动作变得笨拙、不灵活。
反射异常
周围神经损伤后,其所支配区域的反射活动会出现减弱或消失。例如膝反射,正常情况下用叩诊锤轻敲膝盖下方的髌韧带,小腿会自然抬起;若支配该区域的神经受损,膝反射就会减弱,即小腿抬起的幅度变小,严重时可能完全没有小腿抬起的反应。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皮肤改变:神经损伤区域的皮肤可能变得干燥、粗糙,失去正常的光泽。由于汗腺分泌受影响,皮肤可能出现多汗或无汗的情况。比如手部神经受损,手部皮肤可能变得干裂,冬季容易出现冻疮。
-指甲改变:指甲可能变脆、易断裂,生长速度也可能发生变化,出现增厚或变薄、变形等情况。
-温度改变:局部皮肤的温度调节功能异常,可能出现皮肤发凉或发热的现象。比如下肢神经受损时,脚部皮肤温度可能明显低于正常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