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臂内侧皮神经损伤
1.解剖特点
前臂内侧皮神经由臂丛神经的内侧束发出,主要由第8颈神经和第1胸神经的纤维组成。它在腋窝内下行,伴随肱动脉走行,在臂中部稍下方穿出深筋膜,分布于前臂内侧皮肤,负责该区域的感觉功能。
2.损伤原因
-切割伤:锐器切割,如玻璃、刀具等,直接切断神经,这种损伤往往神经的连续性被破坏,断端可能出现不规则的形态。
-牵拉伤:上肢过度伸展或屈曲、骨折移位等暴力牵拉可导致神经损伤。例如肱骨髁上骨折时,骨折断端的移位可能直接牵拉或压迫前臂内侧皮神经。
-压迫伤:长时间的局部压迫,如使用止血带时间过长、上肢长时间处于不当姿势(如睡眠时长时间压迫上肢),可阻碍神经的血液循环,导致神经传导功能障碍。
-医源性损伤:在进行腋窝或肘部手术时,由于手术操作不当,可能误伤该神经。比如在腋窝淋巴结清扫术、肱骨内上髁手术等过程中,若解剖结构辨认不清,就容易损伤到走行其中的前臂内侧皮神经。
3.临床表现
-感觉障碍:这是最主要的表现。患者前臂内侧皮肤会出现感觉减退、麻木,严重时对疼痛、温度等刺激的感知能力明显下降。部分患者可能会感到局部皮肤有蚁走感、烧灼感等异常感觉。
-感觉异常:在损伤后的恢复过程中,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感觉过敏现象,即对轻微的刺激产生过度强烈的感觉。例如,轻轻触摸前臂内侧皮肤,患者会感到明显的刺痛或不适。
4.辅助检查
-体格检查:通过轻触、针刺等方式检查前臂内侧皮肤的感觉,包括痛觉、触觉、温度觉等,判断感觉障碍的程度和范围。同时检查有无肌肉萎缩(虽然前臂内侧皮神经主要为感觉神经,但长期损伤也可能导致局部肌肉废用性萎缩)、有无Tinel征(轻叩神经损伤部位,若神经在修复过程中,可引起该神经分布区域的麻刺感或蚁走感,提示神经有再生现象)。
-神经电生理检查:这是评估神经损伤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方法。通过检测神经传导速度(NCV)和肌电图(EMG),可以判断神经的功能状态。在神经损伤时,神经传导速度会减慢,波幅降低;肌电图可出现失神经改变,如插入电位延长、肌肉放松时自发电活动增多,肌肉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波幅增高、多相波增多等。
5.治疗
-保守治疗
-药物治疗:常用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维生素B12等,促进神经的修复和再生;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可减轻局部炎症反应,缓解疼痛症状。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按摩、理疗(如红外线照射、超声波治疗等)。热敷和按摩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的营养供应;红外线照射和超声波治疗等物理方法能减轻神经周围的水肿,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康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如握拳、伸展等简单的手部运动,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维持关节活动度,为神经功能的恢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手术治疗:当保守治疗无效,或神经损伤为严重的切割伤、断裂伤等情况时,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为神经修复术,通过显微镜下操作,将断裂的神经两端进行精确对合,使用缝线或神经吻合材料进行缝合,以恢复神经的连续性。术后需继续进行康复治疗和药物治疗,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6.预后
前臂内侧皮神经损伤的预后与损伤的程度、治疗是否及时得当等因素密切相关。一般来说,轻度的牵拉伤或压迫伤,若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保守治疗措施,神经功能多可在数周或数月内逐渐恢复。但如果是严重的切割伤或长时间未得到有效治疗的神经损伤,可能会导致神经功能难以完全恢复,遗留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等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