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治疗与护理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ATALOGUE
01
烧伤基础概念
02
急救处理原则
03
临床治疗措施
04
护理核心要点
05
并发症预防
06
康复管理路径
01
烧伤基础概念
伤及表皮浅层,生发层健在,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干燥、无水疱,3-5天可愈合,不留疤痕。
轻度烧伤
伤及真皮乳头层以下,有水疱形成,但疱皮剥脱后创面微湿、红白相间,痛觉较迟钝,需3-4周才能愈合,愈合后常有疤痕形成。
重度烧伤
伤及表皮全层及真皮浅层,有水疱形成,疱皮剥脱后可见创面湿润、红润,疼痛较明显,2周左右可愈合,一般不留疤痕,但有色素沉着。
中度烧伤
01
03
02
烧伤程度分级标准
伤及皮肤全层,甚至可达肌肉、骨骼或内脏器官,创面呈焦痂或炭化,痛觉消失,愈合困难,常需植皮治疗。
特重度烧伤
04
常见致伤因素分类
热力烧伤
化学烧伤
电接触烧伤
辐射烧伤
由热液、火焰、高温气体等引起的烧伤,是最常见的烧伤类型。
由于强酸、强碱、磷等化学物质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的烧伤,其特点是创面深、不易愈合。
电流通过人体引起全身电击伤和局部电烧伤,严重时还可导致心脏、呼吸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
由放射线或核爆炸引起的烧伤,其特点是皮肤无明显伤口但内部组织损伤严重,治疗难度较大。
烧伤后,局部组织细胞受损、坏死,形成创面。
烧伤后,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炎症反应,包括局部血管扩张、炎性细胞浸润等,以清除坏死组织和细菌。
大面积烧伤后,由于体液丢失、感染等因素,患者可出现休克症状,如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
烧伤后,机体代谢率增加,能量消耗增加,蛋白质分解加速,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下降等问题。
病理生理变化特征
局部组织坏死
炎症反应
休克
代谢异常
02
急救处理原则
使用湿布、灭火器或就地打滚等方法扑灭身上的火焰。
扑灭火焰
迅速脱去着火或热液浸湿的衣物,避免加重烧伤。
去除衣物
01
02
03
04
立即将患者从火源或烧伤环境中移出,防止进一步烧伤。
远离火源
初步判断烧伤面积、深度及严重程度,为后续处理提供依据。
初步评估伤情
现场处置关键步骤
冷疗应用规范
6px
6px
6px
用冷水冲洗烧伤部位,降低皮肤温度,减少热量继续传递。
冷水冲洗
冷疗主要作用于皮肤表层,避免过度冷却导致冻伤。
降温范围
将烧伤部位浸泡在冷水中,或用冷毛巾冷敷,持续20-30分钟。
浸泡或冷敷
01
03
02
避免使用冰水或冰块直接接触皮肤,以免加重损伤。
注意事项
04
转运前准备事项
初步处理伤口
保持呼吸道通畅
监测生命体征
准备转运工具
用干净纱布或布料覆盖烧伤部位,避免感染。
检查患者呼吸道是否畅通,如有烟雾或异物需及时清理。
密切观察患者的心跳、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选择适当的转运工具,如救护车、担架等,确保患者安全转运至医疗机构。
03
临床治疗措施
清除坏死组织
采用外科清创方法,彻底清除创面坏死组织、脓液和异物,以减少感染风险。
保护正常组织
在清创过程中,尽量保留正常组织,避免过度损伤周围健康组织。
创面止血
对于出血的创面,需采取有效止血措施,如压迫止血、电凝止血等。
创面处理
清创后,需对创面进行适当处理,如用无菌纱布覆盖,避免再次污染。
清创技术操作要点
敷料选择与更换标准
敷料选择
根据创面情况选择适宜的敷料,如湿性敷料、干性敷料、生物敷料等。
01
敷料更换频率
根据敷料渗湿程度、创面愈合情况等因素,确定敷料更换频率,避免频繁更换影响创面愈合。
02
敷料更换方法
更换敷料时需遵循无菌原则,避免交叉感染,同时要注意保护创面,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03
手术干预适应症
对于深度烧伤,需通过手术干预进行清创、植皮等处理,以加速创面愈合。
深度烧伤
当创面出现感染时,需及时手术切开引流,清除感染灶,防止感染扩散。
创面感染
对于影响功能或外观的创面,可通过手术进行修复,如植皮、皮瓣转移等。
创面修复
04
护理核心要点
创面护理操作规范
创面清洁
创面保湿
创面消毒
创面保护
采用无菌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清洗创面,去除异物和坏死组织,保持创面清洁。
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对创面进行消毒,常用的有碘伏、酒精等,避免感染。
使用适当的保湿剂或敷料,保持创面湿润,促进愈合。
避免创面受到二次伤害,如摩擦、挤压等。
疼痛管理策略
疼痛评估
药物镇痛
非药物镇痛
疼痛记录
评估患者疼痛的程度、性质和部位,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根据疼痛程度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如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
采用物理疗法、心理治疗等方法缓解疼痛,如冷敷、按摩等。
记录疼痛情况和镇痛效果,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营养支持方案
营养评估
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确定营养不良的程度和类型。
02
04
03
01
营养补充
通过口服、鼻胃管或静脉途径补充营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