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呼吸骤停应急预案演练之理论考核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以下哪项是判断心跳呼吸骤停的最主要依据()
A.意识丧失
B.大动脉搏动消失
C.呼吸停止
D.瞳孔散大
答案:B。解析:判断心跳呼吸骤停最主要依据是大动脉搏动消失,意识丧失和呼吸停止也可作为重要参考,但大动脉搏动消失更具特异性。瞳孔散大是心跳呼吸骤停的晚期表现。
2.成人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的频率为()
A.60-80次/分
B.80-100次/分
C.100-120次/分
D.120-140次/分
答案:C。解析:最新心肺复苏指南规定成人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
3.心肺复苏时,按压与放松时间之比应为()
A.1:1
B.1:2
C.2:1
D.3:1
答案:A。解析:按压与放松时间应大致相等,比例为1:1,这样才能保证有效的血液循环。
4.成人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的深度为()
A.至少2cm
B.至少3cm
C.至少5cm
D.至少6cm
答案:C。解析:成人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深度至少5cm,但不超过6cm。
5.现场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时,应首先使患者()
A.侧卧在坚实的平面上
B.仰卧在坚实的平面上
C.侧卧在柔软的平面上
D.仰卧在柔软的平面上
答案:B。解析:徒手心肺复苏时应将患者仰卧在坚实的平面上,以保证按压效果。
6.进行心肺复苏时,应将手掌根置于()
A.胸骨上半段
B.胸骨下半段,两乳头连线中点
C.剑突处
D.心前区
答案:B。解析:胸外按压时手掌根应置于胸骨下半段,两乳头连线中点,可有效按压心脏,促进血液循环。
7.心肺复苏的黄金时间是()
A.1分钟
B.4-6分钟
C.10分钟
D.15分钟
答案:B。解析:心跳呼吸骤停后4-6分钟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患者恢复的可能性较大,被称为心肺复苏的黄金时间。
8.除颤时,电极板应分别置于()
A.心尖部和胸骨右缘第2肋间
B.心尖部和胸骨左缘第2肋间
C.心底部和胸骨右缘第2肋间
D.心底部和胸骨左缘第2肋间
答案:A。解析:除颤时,一个电极板置于心尖部,另一个置于胸骨右缘第2肋间,这样能使电流更好地通过心脏。
9.对于非专业急救者,如果发现患者无呼吸或仅为喘息,应()
A.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B.等待专业急救人员到来
C.先进行2次人工呼吸,再开始胸外按压
D.先呼叫120,再进行胸外按压
答案:A。解析:非专业急救者发现患者无呼吸或仅为喘息时,应立即开始胸外按压,无需先进行人工呼吸,以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
10.心肺复苏过程中,按压中断时间应尽量不超过()
A.5秒
B.10秒
C.15秒
D.20秒
答案:B。解析:心肺复苏过程中,按压中断时间应尽量不超过10秒,以保证有效的血液循环。
11.以下哪种情况不适合进行心肺复苏()
A.心跳呼吸骤停
B.触电后心跳呼吸停止
C.溺水后心跳呼吸停止
D.患者已出现尸斑
答案:D。解析:患者已出现尸斑表明死亡时间较长,身体已经发生不可逆的变化,此时进行心肺复苏已无意义。
12.人工呼吸时,每次吹气时间应持续()
A.1秒以上
B.2秒以上
C.3秒以上
D.4秒以上
答案:A。解析:人工呼吸时,每次吹气时间应持续1秒以上,确保有足够的气体进入患者肺部。
13.双人进行心肺复苏时,按压与通气的比例为()
A.15:2
B.30:2
C.10:2
D.20:2
答案:B。解析:双人进行心肺复苏时,按压与通气的比例为30:2。
14.心肺复苏过程中,判断按压是否有效的指标不包括()
A.能触及大动脉搏动
B.面色由苍白转为红润
C.瞳孔由大变小
D.患者开始挣扎
答案:D。解析:能触及大动脉搏动、面色由苍白转为红润、瞳孔由大变小都是判断按压有效的指标,而患者开始挣扎并不是常见的判断按压有效的指标。
15.自动体外除颤仪(AED)使用时,电极片应避开()
A.胸部
B.乳头
C.心脏部位
D.药物贴片和起搏器
答案:D。解析:使用AED时,电极片应避开药物贴片和起搏器,以免影响除颤效果或造成其他不良影响。
二、多选题
1.心跳呼吸骤停的常见原因包括()
A.冠心病
B.电击伤
C.溺水
D.药物中毒
答案:ABCD。解析:冠心病可导致心脏骤停;电击伤、溺水可直接影响呼吸和心跳;药物中毒也可能抑制呼吸和循环功能,这些都是心跳呼吸骤停的常见原因。
2.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包括()
A.胸外按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