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脾脏疾病超声诊断课件汇报人:2025-06-15
目录02脾脏超声检查技术与方法01脾脏解剖与正常超声表现03脾脏常见疾病的超声诊断04脾脏外伤与急症的超声诊断05脾脏肿瘤性病变的超声评估06超声报告的规范与临床价值
01脾脏解剖与正常超声表现Chapter
脾脏解剖结构概述脾脏位于左季肋区深部,紧贴膈肌下方,与胃底、左肾及胰尾相邻,其长轴与第10肋平行,正常成人脾脏长约10-12cm,宽6-8cm,厚3-4cm。位置与毗邻关系内部结构分层功能分区特点脾脏由被膜、白髓(淋巴滤泡)、红髓(血窦和脾索)构成,被膜含平滑肌纤维可收缩调节血容量,门静脉系统通过脾门处的脾动静脉实现血液循环。脾脏分为免疫区(白髓产生淋巴细胞)和滤血区(红髓清除衰老红细胞),超声下可见脾门处血管呈树枝状分布,实质呈均匀中等回声。
正常脾脏超声测量方法长径测量标准体积计算公式厚度测量技术取左肋间斜切面,显示脾脏最大长轴切面后,测量上极最高点至下极最低点的直线距离,正常值应<12cm,超过提示脾肿大可能。在腋中线冠状切面,测量脾门至对侧被膜的垂直距离,成人正常范围3-4cm,儿童需按年龄调整参考值,测量时需避开血管切面。采用改良椭球公式(长径×厚径×宽径×0.52),动态监测需固定探头位置和呼吸相,误差控制在5%以内,适用于肝硬化患者的随访评估。
正常脾脏声像图特征实质回声特性正常脾实质呈均匀细密中等回声(略低于肝脏),包膜光滑连续,深部回声可轻度衰减,婴幼儿脾脏回声可稍高于成人。血管显像特点动态变化规律脾门处脾静脉内径通常<8mm,CDFI显示蓝色静脉血流信号(流速15-30cm/s),动脉呈红色搏动性血流,RI值0.5-0.7。深呼吸时脾下极移动度>3cm,脾静脉随呼吸周期有10%-15%管径变化,这些特征可用于鉴别脾周占位病变。123
02脾脏超声检查技术与方法Chapter
检查前准备与探头选择建议患者检查前禁食4-6小时,避免胃内容物干扰脾脏显像,尤其对肥胖或肠气过多者更为重要。但急诊检查无需严格空腹。空腹要求成人常规选用3.5MHz凸阵探头,儿童或体瘦者可选用5MHz高频探头以提高分辨率。新型矩阵探头能同时兼顾穿透力和图像质量。探头频率选择除常规右侧卧位外,可让患者左臂上举扩大肋间隙,必要时采用深吸气后屏气配合,使脾脏下移便于全面扫查。体位调整技巧
标准扫查切面与操作技巧沿第9-11肋间斜切,完整显示脾门血管结构(脾静脉内径正常值<8mm),注意观察脾门切迹这一重要解剖标志。冠状切面扫查横断面系统扫查动态加压扫查从膈顶至脾下极连续扫查,测量脾厚径(正常<4cm)及长径(正常<12cm),注意脾实质回声需与左肾皮质对比评估。对怀疑脾外伤者采用分级加压法,观察被膜连续性及脾周无回声区变化,但需避免过度加压导致破裂风险。
彩色多普勒及新技术应用血流动力学评估弹性成像应用超声造影技术采用低流速标定(5-10cm/s)观察脾门血管血流方向,门脉高压时可见脾静脉扩张伴离肝血流,脾动脉阻力指数>0.6提示异常。第二代血池造影剂可清晰显示脾脏灌注缺损(如梗死灶),动脉期(8-15秒)不均匀强化提示淋巴瘤可能,延迟期(>5分钟)廓清需警惕转移瘤。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可量化脾硬度(正常值2.5-3.5kPa),显著升高(>6kPa)提示门脉高压或血液系统疾病,较传统超声更早发现脾纤维化。
03脾脏常见疾病的超声诊断Chapter
感染性病因常见于病毒性肝炎、EB病毒感染、疟疾等,超声表现为脾脏体积增大,回声均匀或轻度不均,可伴脾门血管扩张。慢性感染可能导致脾实质纤维化,回声增强。脾肿大(病因与分度标准)门脉高压性病因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等导致脾静脉回流受阻,超声显示脾脏弥漫性增大,脾静脉增宽(直径10mm),可伴侧支循环形成(如脾肾静脉分流)。代谢性疾病如戈谢病、尼曼-匹克病,超声特征为脾脏巨大伴多发局灶性高回声结节,需结合酶学检查确诊。
脾囊肿(单纯性/寄生虫性)单纯性囊肿超声表现为圆形/类圆形无回声区,壁薄光滑,后方回声增强,CDFI无血流信号。直径5cm可能压迫周围器官,需与囊性淋巴管瘤鉴别(后者常为多房性)。寄生虫性囊肿(包虫病)典型超声表现为双壁征(内囊与外囊分离)、囊中囊结构,囊壁可见钙化(强回声伴声影)。活动期可见水百合花征(内囊塌陷漂浮),需结合疫区接触史及血清学检查。假性囊肿继发于脾外伤或梗死,囊壁不规则且无上皮衬里,内部可见分隔或碎屑回声,常有既往脾损伤病史。复杂性囊肿合并感染或出血时,超声显示囊内低回声絮状物、液平或分隔增厚,需与脾脓肿鉴别(后者壁厚伴周围血流增加)。
脾血管瘤与错构瘤脾血管瘤超声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高回声团块(3cm),内部可见筛网状结构,CDFI显示周边点状血流信号。巨大血管瘤(5cm)可能呈混合回声伴钙化,需警惕破裂风险。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