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急救基础知识与技能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心理急救核心原则
01
心理急救概述
03
常见心理危机反应
04
基础干预技术
05
特殊场景应用
06
培训与实践资源
01
PART
心理急救概述
定义与核心目标
01
定义
心理急救是指在遇到突发事件或遭受心理创伤后,为个体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援助,帮助其缓解心理压力、稳定情绪、恢复心理平衡的过程。
02
核心目标
心理急救的核心目标是保护受灾个体的精神健康,减轻心理痛苦,防止心理疾病的发生,并促进受灾个体的心理康复和社会功能恢复。
适用场景与人群
心理急救适用于各种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事故、暴力事件、恐怖袭击等,以及个体在面临重大生活压力、心理创伤或心理危机时的心理干预。
适用场景
心理急救适用于所有受到心理创伤或心理困扰的个体,包括成人、青少年、儿童和老年人等。
适用人群
01
02
与传统急救的区别
传统急救主要关注生理上的急救,而心理急救则侧重于心理干预和情绪调节。
理论基础不同
干预措施不同
救援人员要求不同
传统急救主要采取药物、手术等医疗手段,而心理急救则主要通过倾听、支持、安慰等非医疗手段来帮助个体稳定情绪、减轻心理压力。
传统急救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而心理急救则需要具备一定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志愿者或专业人员来进行。
02
PART
心理急救核心原则
安全性与环境评估
确保施救者与被救者安全
在实施心理急救前,施救者需确保自身与被救者处于安全的环境,避免任何可能造成伤害的因素。
评估环境安全性
评估被救者心理状态
观察并评估所处环境的安全性,包括物理环境、情绪氛围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
通过观察被救者的言行、情绪等,初步评估其心理状态,以便采取适当的心理急救措施。
1
2
3
非评判性倾听技巧
倾听与理解
以尊重、接纳的态度倾听被救者的诉说,努力理解其内心世界和感受。
01
避免评判与打断
在倾听过程中,不随意对被救者的观点、行为进行评判或打断,以免加重其心理负担。
02
鼓励表达与引导
鼓励被救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同时适当引导其关注积极方面,帮助重建心理平衡。
03
资源引导与后续支持
提供信息与资源
持续关注与跟进
建立支持网络
根据被救者的实际情况,提供相关的心理援助资源、知识以及专业的心理机构信息。
帮助被救者建立与家人、朋友以及专业人士的支持网络,以便在后续的心理恢复过程中得到持续的关爱与帮助。
在心理急救结束后,持续关注被救者的心理状态变化,必要时进行跟进辅导或转介至专业心理机构。
03
PART
常见心理危机反应
急性应激反应表现
患者可能经历强烈的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有时伴随哭泣、喊叫等发泄行为。
强烈的情绪反应
认知功能障碍
行为失控
在急性应激状态下,患者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思维迟缓等认知功能受损表现。
患者可能表现为行为失控,如过度逃跑、过度攻击、自伤等。
创伤后情绪波动特征
患者会经常回忆创伤事件,或在脑海中不断重现与创伤相关的片段。
创伤重现
患者可能出现情绪不稳定,如焦虑、恐惧、愤怒、悲伤等,这些情绪可能交替出现。
情绪不稳定
患者可能经历与创伤事件相关的闪回和噩梦,这些回忆常常具有生动、清晰的特点。
闪回和噩梦
躯体化症状识别
疼痛
患者可能出现身体疼痛,如头痛、胃痛、肌肉疼痛等,而医学检查无法找到明确的器质性原因。
01
消化系统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消化系统的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下降等。
02
神经系统症状
如失眠、多梦、易惊醒、心悸、气短等,这些症状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03
04
PART
基础干预技术
稳定化技术(呼吸/接地)
想象放松
通过想象自己身处一个舒适、放松的场景,达到放松身心的效果。
03
通过引导注意力集中于身体感受或周围环境,帮助患者从心理困境中解脱出来。
02
接地技术
深呼吸
通过深呼吸练习,减缓心跳速率,降低紧张感和焦虑。
01
心理疏导四步法
表达感受
探究原因
寻找解决方案
给予支持
引导患者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感受,释放心理压力。
帮助患者分析问题的根源,理解其情绪产生的原因。
引导患者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增强自信心和应对能力。
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重建积极的心理状态。
评估危机
全面了解患者情况,判断其是否处于危机状态以及危机的严重程度。
建立关系
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提供安全、私密的沟通环境。
实施干预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干预技术,如稳定化技术、心理疏导四步法等。
制定计划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明确治疗目标和步骤,确保患者的安全。
危机干预标准化流程
05
PART
特殊场景应用
灾害事件心理急救
初步评估
快速判断受灾者的心理状态,识别急需心理援助的个体。
01
情绪稳定
通过倾听、安慰、转移注意力等方式,帮助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