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专题
一、名词解释
1.环境
在教育心理学里有一种说法,即把环境指为发生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发生影响的事件之总和。这个说法在界定影响儿童发展的环境因素时,一般地强调了两点:
(1)通过“发生影响”这个词语,强调我们所说的“环境因素”应该是显然作用于儿童个体的,于是一般就不去考虑山川草木的自然风光了,因为它们不是为了影响人而存在的,但是广告媒体得算,因为它们就是为了影响人们而存在的;
(2)通过“周围”一词,强调环境因素及其作用方式要具体,于是社会制度、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概念一般也不在教育心理学里使用,因为相对于儿童个体来说,它们及其影响的方式也太抽象了,但是学校教育、家庭教养、儿童同侪之类要讲,因为它们使我们一下子就能想像到场所、人员、行为、话语以及可能的人际相互作用。
答案解释:
参考答案:环境指能引起个体反应的外部刺激之总称。
2.认知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首先尽量利用现有的图式去同化新的对象。当同化不成时,则顺应新对象,修改已有的或创建新的图式。按照这样的机制,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在各发展阶段之间,儿童的思维有质的不同,教学因此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次序。
按照布鲁纳的理论,儿童的认知结构是他们认识或表征世界的工具,因此学校教学应该起着“磨砺”的作用。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经历了动作表征、映像表征和符号表征三个阶段,学校教学尤其要注重磨砺后两种表征能力,并且促进儿童从映像表征过渡到符号表征,为此教学要注重于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的过程于是强调学生的发现学习。
按照维果茨基的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社会历史文化影响的结果,这样的发展和影响应该理解为儿童在心理上发生的“内化”。这就提出了如何以使儿童个体的认知发展来促进其“整个人”的发展的重要命题。为落实这个命题,学校教学非常重要,而一项基本的教学原则可以归结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它指出教学应该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答案解释:
参考答案:“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
3.图式
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社会知觉的基础是被认知事物本身的属性,但认知者的主观因素也会对社会知觉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这包括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认知者的情绪.其中个体过去的经验不同,对相同的对象的认知也会有不同的结果,现代社会心理学用“图式”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进行社会知觉时,图式对新觉察到的信息会起引导、组合的作用.
答案解释:
参考答案:皮亚杰的“图式”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4.平衡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的关键概念,平衡是指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组织的相互作
教育心理专题-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学习网形考作业题目答案--第1页
用,是心理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即决定的因素。皮亚杰认为,儿童一生下来就是环境的主动探索者,他们通过对客体的操作,积极地建构新知识,通过同化和顺应的相互作用达到符合环境要求的动态平衡状态。皮亚杰认为主体与环境的平衡是适应的实质
答案解释:
参考答案:皮亚杰“平衡”概念有二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5.依恋
依恋,一般被定义为婴儿和其照顾者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Ainsworth的陌生情境测验将婴儿的依恋关系分为三类:
(1)A型:即焦虑——回避型依恋
这类儿童在母亲离去时并无紧张或忧虑,母亲回来,他们亦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及躲避行为,这类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与母亲的安慰没有差别;
(2)B型:即安全型依恋
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舒心地玩玩具,并不总是依附母亲,当母亲离去时,明显地表现出苦恼。当母亲回来,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
(3)C型:即焦虑——抗拒型
此类儿童对母亲的离去表示强烈反抗,母亲回来,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不能再去玩游戏。
其中,B型为良好的、积极的依恋,A和C型属于消极的,不良的非安全型依恋。因而在培养儿童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培养儿童的安全型依恋,而影响安全性的因素又有以下几种,稳定的照看者、照看的质量(包括照看的态度和环境)、儿童的特点、家庭的因素等都会直接影响依恋的形成。
答案解释:
参考答案:依恋在心理学上可以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6.儿童的社会化
儿童的社会化,指儿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影响下,形成适应于社会与文化的人格,学会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的过程。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把个体童年期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