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德育心理;第六章
道德发展的评定方法;主要概念;主要概念;
本章结构;目录;第一节
品德评定方法的设计和选用;一、品德评定方法的设计
(一)评定的内容受特定的道德含义所制约
在品德评定中,有谈话法等一系列方法,鉴定依据包括信度、效度、适用度和可行性等;
评定方法设计受多方面因素制约,首先评定内容受特定道德含义制约,因社会道德现象复杂,品德是其在个体身上表现,对品德评价牵涉诸多实质性问题,不同学者对道德有不同解释,。;一、品德评定方法的设计
(二)设计品德评定方法的步骤和根据
设计品德评定方法步骤:阐明某道德解释中的道德思维、情感和行为,针对其拟定评价项目或问题。获取儿童青少年道德思维等的方法基于两个假设:;二、品德评定方法的选用
道德概念、道德观念、道德因果关系、道德情感、道德价值观以及道德行为等,都是道德评定的内容。
实际道德情境中这些因素联系紧密,但进行品德评定时往往抽取某个因素单独分析,评定方法要考虑方便可行和切合实际,不同品德因素适用不同评定方法,如谈话法适用于道德概念等,评定道德行为可用假设情境投射测验等,分别评定不同因素可检验评定方法有效性,品德评定方法应与品德因素匹配,且形式不由道德解释规定,评价界定的品德发展内容时可灵活运用多种评定方式,如行为观察、实验、谈话、纸笔测验等,适当场合也可用投射方法。;第二节
道德认知的评定方法;一、个别谈话法
(一)解释道德概念
该方式用于了解被试对道德概念含义的理解,如说谎或偷窃,让被试用自己的话解释,而不是从研究者们提供的内容中选择答案。
皮亚杰在儿童道德判断研究中用的临床法即如此,研究者先提一般性道德概念问题,再按儿童回答继续提问以明确含义,其优点是可根据儿童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不断提问,缺点是儿童回答不同时难与其他儿童比较及对一组儿童回答评定。;一、个别谈话法
(二)对偶故事
该方式由研究者提供两个道德故事让被试比较,目的是了解个人道德判断和推理过程。
皮亚杰是代表人???,他用几组对偶故事研究儿童对道德内容看法,我国学者也采用并改进,如公私财物损坏对偶故事,包括无意造成公共财物损坏和有意造成公私财物损坏等不同情况的故事。
;一、个别谈话法
(三)多重选择;一、个别谈话法
(四)不完全故事
不完全故事指简短道德故事在行为者作道德决定关键时刻停下,询问儿童行为者如何解决两难问题及原因等。
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是典型,这种方法比仅要求解释道德观念有长处,能提供类似现实的道德情境及特殊条件,也能让年幼不能解释概念的儿童提出建议,从中揭示道德原则基础,但需有详细评分系统才能得出客观结论。;二、纸—笔测验法
(一)提供道德认知问题的测验
最有名的是雷斯特的确定问题测验(DIT),从科尔伯格方法引申,包含六个道德两难故事及每个故事后的12个问题,要求被试对别人道德推理判断,该测验有良好初测—复测信度等优点。
后林德和威根赫特改进并作理论区分,我国顾海根、李伯黍等从国情出发编制“上海地区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测验”,以四对矛盾观念道德问题为依据编制四个故事,涉及多方面价值观冲突,来自新闻媒介,有较强现实性,测验同时测量态度内容和认知结构,常模样本来自上海市区和郊区中学,结果信度和效度满意,适用于12—17岁青少年学生。;二、纸—笔测验法
(二)包含道德因果关系问题的测验;二、纸—笔测验法
(三)学业成绩测验
日常道德教育中教师通常不用品德发展研究的评定方法,因没时间进行个别谈话、复杂测验和统计分析,且教师关注与研究者不同,通常采用学习成绩测验评定道德教育结果,测量项目有是非题、选择题、比较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六种。;第三节
道德情感与道德价值观的
评定方法;一、评定道德情感的方法
(一)投射法
1.图片故事测验
2.造句测验
3.完全故事和不完全故事;一、评定道德情感的方法
(二)语义分化测验
语义分化技术由奥斯古德1952年发明用于确定字词涵义,改进后可研究伴随道德事件的道德情感,一般形式是直线两端确定情感反义形容词或动词,中间分5个或7个等级,被试根据特定概念或事件填等级,可评定被试伴随道德概念或事件的道德情感,但确定道德事件容易,选编形容词不简单,7个等级意义也难认定。;二、评定道德价值观(或价值取向)的方法
(一)谈话法
有很多谈话类型可揭示个人道德价值取向及其强度,可讲完整道德故事后问被试相关问题,也可讲不完全道德事件让被试补充后续及原因,这种提问能揭示价值取向但通常不能揭示强度,为评定强度可向被试提一系列反映不良后果的问题让其回答在特定条件下应怎样做。;二、评定道德价值观(或价值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