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德育心理;第二章
道德认知和价值观念的发展;主要概念;主要概念;本章结构;目录;第一节道德认知发展概述;一、道德认知发展的涵义
品德就是指一个人在面临一系列道德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人格倾向,是个体对社会道德标准的反映。作为人格倾向的品德,通常也称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德性、品性、品格或道德。
个人依照社会规定的行为准则行事,主要是指一个人在矛盾冲突的道德情境中自觉意识到是非善恶,从而作出的一种缜密的决策行动,而不是指那种对社会道德准则单纯顺从的行为。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从其本质上说,是一种自觉的、自我评价的、受自己观念指使的人格倾向。;二、道德认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要经历两种过程,一种是理性化的过程,另一种是社会化的过程。
理性化的过程,也就是形成道德认识的过程,是发展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过程。道德认知发展学者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看作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把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与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看作是一种蕴含关系,因而儿童的道德发展过程可以在他们的认知发展进程中找到根据。
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还必须以社会认知为前提。;第二节道德观念的发展;一、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观念的研究
(一)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
;一、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观念的研究
(二)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
皮亚杰在研究中设计、编撰了许多对偶故事,让儿童对一些特定行为情境中行为者的行为作出评价,从中捕捉他们的道德观念。皮亚杰和他的合作者把这些对偶故事讲给儿童听,让他们比较故事中两个行为者的行为,作出谁更坏的判断。
结果发现,儿童在对过失行为或对说谎行为的道德判断中,都存在两种明显的判断形式:年幼儿童往往根据行为者行为在客观上造成的后果,作出判断;年长儿童则往往根据行为者行为的主观意向性,作出判断。;一、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观念的研究
(三)从服从到公平或平等再到公道(公正)
皮亚杰和他的合作者在大量研究后指出,“7岁、10岁和13岁是儿童公正观念发展的三个主要时期”。这三??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公正判断分别以服从、平等和公道为特征。
随着儿童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的日益增加,10岁左右儿童的道德判断的内在基础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一时期儿童的公正原则就是平等或公平。;一、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观念的研究
(四)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处罚
儿童如何看待成人给予他们的惩罚?皮亚杰对该主题的研究围绕两个问题展开:
①在儿童心目中,什么样的惩罚最为公正?②在儿童看来,什么样的惩罚最有效?
为了探明第一个问题,皮亚杰设计了一些关于惩罚的故事,内容都是儿童在家庭或学校里常犯的一些过错行为。每个故事后面均提供了2—3种惩罚办法,要儿童作出哪一种惩罚最公正、最有效的判断。
为了查明第二个问题,皮亚杰设计了两组故事,每组都包含两个故事,内容都是陈述一位儿童的过错行为。;一、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观念的研究
(五)理论的概括:从他律到自律;二、中国儿童道德观念发展的研究
我国学者李伯黍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初组织成立了全国性的儿童道德发展研究协作组,开始在皮亚杰模式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德育实际,进行一系列大样本的实证研究,企图弄清西方的研究结果是否适合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独特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的国家,中国文化对儿童道德观念的发展会产生哪些特殊的影响。;第三节道德发展理论;一、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一)道德发展阶段模式
科尔伯格保留了皮亚杰对偶故事情境中的冲突特点,编撰道德两难故事,对青少年进行“开放式”的个别交谈,让他们对道德两难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从他们的道德陈述中分析出道德发展的规律。
科尔伯格使用上述方法,通过一系列研究,提出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模式,从儿童期一直延伸到成人期。
第一个前习俗水平(个体水平)的两个阶段是把个人得失作为评估手段来决定道德上的是非。
第二个习俗道德水平(社会水平)的两个阶段从注重对个体的结果转向注重社会组织成员的结果。
在这两个阶段,是非问题由社会契约、人的固有权利以及德性普通原则来决定。;一、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二)道德阶段的年龄趋向
;一、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因此,科尔伯格的道德阶段实质上代表着一个统整的发展序列。我们可以看到,阶段1和阶段2的道德推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减,阶段5和阶段6的道德推理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增。具体如图2-1所示。;一、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三)批评与反批评
科尔伯格的??德发展阶段模型曾吸引了大批批评者和支持者。
有些批评者对道德发展阶段是否具有逻辑必然性产生疑问。例如,阿尔斯通(W.P.Alston)提出,一个特定的道德阶段即使逻辑上是从前一阶段衍生出来的,但在道德上并非必然优于原有阶段。
有些批评者质疑心理发展到了高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