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教学模式下《汽车理论》课程思政教学探析
许莎张缓缓
摘要:本文以车辆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汽车理论》为例,对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下专业理论课程的思政教学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汽车理论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提出了混合教学模式下汽车理论课程思政教学的总体框架和思路。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汽车理论线上线下思政教学内容、混合式教学模式和基于过程的思政考核方式。本文的研究可为混合教学模式下专业课思政教学提供一定地参考。
关键词:汽车理论混合教学模式车辆工程专业课程思政
《汽车理论》是车辆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该课程以力学为基础,根据作用于汽车上的外力特性,对汽车的主要性能(动力性﹑燃料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行驶平顺性和通过性)及其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和阐述,并讨论汽车及其部件的结构形式与结构参数对各主要性能的影响。通过该课程的系统学习,学生可以初步掌握汽车动力学的分析方法,了解正确设计汽车和合理使用汽车的基本途径,为汽车设计、汽车运用及汽车安全等相关后续课程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随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各类高等院校的展开,作为车辆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汽车理论》也进行了一系列课程思政教学建设和研究。在此过程中,汽车理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教学成果。但是在课程思政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教学团队教师思政能力不足、缺少丰富的思政素材、学生参与热情不高、没有针对性思政评价方法等问题。線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在传统线下教学的基础上结合网络平台在线学习模式重构的一种信息化教学模式,日益成为高等院校教学的主流教学模式[1]。2019年,《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大力推进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激发思政课堂活力,这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思政课程的融合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会[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加多样的学习方式,为专业课程进行思政教学提供了多元化平台,有利于及时评估、反馈立德树人思政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加速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化进程[3]。因此,探索如何将混合式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从而切实保障专业课思政教学的质量,日益成为了当前高校教学改革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混合式教学可以突破传统线下教学的时空约束[4],将思政教学从课内延伸拓展到课外,有利于教学资源的融汇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和探索能力,提升思政教学的整体效果。本文对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下《汽车理论》的课程思政教学进行研究,探索课程思政的整体思路、设计框架和实施路径,使学生在掌握汽车系统性能建模及机理分析能力的同时,融入价值塑造和职业素养训练,实现立德树人与工程教育的有机统一。
2《汽车理论》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汽车理论》作为车辆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学校的大力推动下,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思政建设。教学团队教师结合该课程理论性、系统性强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知识逻辑,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价值逻辑,并将这些元素应用于日常课程教学中。经过课程思政教学的建设和经验积累,汽车理论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该课程2022年被评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思政示范课程,汽车理论教学团队被评为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团队。
2.2存在的主要问题
汽车理论课程思政教学在车辆工程专业的日常教学中得到了实施,起到了一定的立德树人的作用,但思政教学从总体上来说并没有到达预期的效果。目前汽车理论课程思政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缺乏课程思政教学的整体设计,尤其是缺乏面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汽车理论思政教学总体规划[5]。当前的思政教学主要是针对传统的线下教学进行,受课时限制,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了思政元素,但往往浮在表面,如蜻蜓点水一般没有深入下去。(2)思政教学素材不够丰富。针对课程主要内容,教学团队教师集中备课,挖掘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但还没有形成完备的思政教学案例库,思政素材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和补充。(3)思政教学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创新。教师在思政教学中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无法真正做到将思政元素像“盐溶于水”一样自然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4)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够。传统线下思政教学,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无法切实体会到思政素材或思政元素的真正内涵和现实意义,没有真正起到提升学生思政素养的作用,无法形成有效地价值塑造。
3混合教学模式下《汽车理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3.1课程思政教学的总体框架
汽车理论是在力学的基础上汽车的主要性能参数进行建模,并分析各性能参数的影响因素,整个课程的理论性、综合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