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比赛急救知识培训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2
4
5
1
3
6
赛事医疗特性分析
运动创伤现场处理
赛前急救准备规范
群体事件应对策略
常见急症处置流程
赛后收尾工作标准
01
赛事医疗特性分析
马拉松风险类型识别
运动性猝死
运动损伤
脱水与中暑
呼吸道疾病
与心脏疾病相关,表现为心跳突然停止,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因长时间运动、大量出汗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失衡,出现头痛、恶心、虚脱等症状。
如肌肉拉伤、关节扭伤、骨折等,多因运动前热身不足或运动技巧不当导致。
如哮喘、呼吸困难等,可能因运动过程中吸入冷空气或过敏原而诱发。
高温与失温风险防控
密切关注参赛者体温变化,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长时间高温下运动。
高温环境下的运动监护
在寒冷环境下,参赛者需穿着保暖衣物,保持体温,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风中。
失温预防措施
一旦发现失温症状,应立即将患者移至温暖环境,采取保暖措施,并尽快送医治疗。
失温急救措施
心脏骤停高发时段预警
多发生在比赛开始后的1-2小时内,以及冲刺阶段。
心脏骤停的高发时段
心脏骤停的预防措施
心脏骤停的急救措施
参赛者应定期进行心脏检查,确保身体健康;比赛前充分热身,提高身体适应性;比赛中合理分配体力,避免过度劳累。
发现心脏骤停患者,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呼叫急救人员,尽快将患者送医治疗。
02
赛前急救准备规范
医疗人员分级培训内容
初级医疗人员
掌握基本急救技能和常见运动伤害的初步处理,如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等。
中级医疗人员
高级医疗人员
在初级医疗人员的基础上,增加对运动性疾病的识别和处理,如中暑、脱水、低血糖、运动性腹痛等。
在中级医疗人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并熟练掌握急救药物的使用和急救设备的操作,如AED的使用、氧气疗法等。
1
2
3
急救物资配置标准
药品类
耗材类
器械类
常用急救药品,如止痛药、消炎药、抗过敏药、急救包等,以及针对运动性疾病的特效药,如解暑药、补液盐等。
急救箱、担架、AED、氧气瓶、急救包等,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使用。
纱布、绷带、冰袋、冷敷包、消毒湿巾等,用于伤口包扎和消毒处理。
通讯设备
安排专人负责通讯联络,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接收。
通讯人员
通讯流程
制定详细的通讯流程,包括紧急情况的报告程序、救援请求的发出与接收、医疗救援的调度等,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准确地传递信息。
配备专业通讯设备,如对讲机、手机等,并确保通讯畅通,以便及时呼叫救援。
赛道通讯调度方案
03
常见急症处置流程
热射病快速识别与降温
热射病识别
迅速降温
补充水分
紧急就医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高热、皮肤干燥无汗、意识模糊等热射病典型症状。
将患者转移到通风阴凉处,脱去衣物,用湿毛巾或冷水擦拭身体,或使用冰袋降温。
给患者饮用含盐分的清凉饮料或凉开水,以补充体内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
如患者症状严重,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心慌、手抖、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冰冷、麻木和无力等症状。
给患者口服糖水、含糖饮料或进食糖果、饼干等含糖食品,以迅速提高血糖水平。
在补充糖分后,需密切观察患者症状是否得到缓解,如未缓解或出现昏迷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对于糖尿病患者或易发生低血糖的人群,应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并随身携带含糖食品以备不时之需。
低血糖患者急救步骤
识别低血糖症状
迅速补充糖分
观察病情变化
预防低血糖发生
心脏骤停应急响应流程
判断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操作
紧急呼叫救援
配合AED使用
观察患者是否突然倒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或异常、大动脉搏动消失等心脏骤停症状。
如发现患者心脏骤停,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进行心肺复苏。
按照C-A-B的顺序进行胸外按压、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以维持患者基本生命体征。
在AED到达现场后,应根据设备提示进行操作,尽快进行除颤,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
04
运动创伤现场处理
关节扭伤紧急包扎技巧
清洁伤口,确保无异物,用消毒纱布或绷带进行包扎。
包扎前准备
采用8字形或环形包扎法,避免过紧或过松,确保关节固定。
包扎方法
避免包扎过紧导致血液循环受阻,观察末梢血液循环情况。
注意事项
肌肉拉伤冷敷与制动
冷敷方法
使用冰袋或冰毛巾敷在受伤部位,每次敷15-20分钟,每2-3小时敷一次。
01
制动措施
用绷带或支架固定受伤部位,减少活动,避免二次损伤。
02
注意事项
不要揉搓或按摩受伤部位,以免加重出血和肿胀。
03
皮肤破损消毒操作规范
用生理盐水或流动清水清洗伤口,去除污物和异物。
清洗伤口
消毒方法
注意事项
使用碘伏、酒精或双氧水等消毒剂,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
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消毒剂,消毒时避免进入伤口深处,以免引起剧烈疼痛。
05
群体事件应对策略
踩踏事件现场处置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