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劳动争议的概念和特点。
2.掌握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3.分析案例,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维权意识。
教学重点:
1.劳动争议的概念和特点。
2.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教学难点:
1.案例分析,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维权意识。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法律法规、案例资料、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预习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劳动争议的基本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提问:什么是劳动争议?劳动争议有哪些特点?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讲授新课
1.讲解劳动争议的概念和特点。
a.劳动争议的定义: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因劳动权利、义务发生纠纷,导致劳动关系紧张,影响正常劳动秩序的行为。
b.劳动争议的特点: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复杂性、群体性等。
2.讲解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a.调解:指在劳动争议发生后,由调解组织进行调解,促使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
b.仲裁:指在劳动争议发生后,由仲裁机构进行仲裁,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决。
c.诉讼:指在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依法作出判决。
三、案例分析
1.案例介绍:某公司劳动争议案。
a.案例背景:某公司员工小王因工资问题与公司发生争议。
b.案例经过:小王向公司提出加薪要求,公司拒绝。小王遂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2.案例分析:
a.小王与公司之间的劳动争议属于哪种类型?
b.小王应该采取哪些途径解决劳动争议?
c.案例中涉及哪些法律法规?
四、课堂讨论
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提出解决方案。
2.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劳动争议有哪些解决途径?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案例分析
1.案例分析:
a.小王与公司之间的劳动争议属于哪种类型?
b.小王应该采取哪些途径解决劳动争议?
c.案例中涉及哪些法律法规?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提出解决方案。
三、课堂讨论
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提出解决方案。
2.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四、总结与拓展
1.总结劳动争议的特点、解决途径和方法。
2.拓展:学生思考如何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预防和解决劳动争议。
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劳动争议的相关知识。
2.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维权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第2篇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交通肇事罪的概念、构成要件及法律后果。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案例、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遵守交通规则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1.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
2.交通肇事罪的处罚标准。
教学难点:
1.交通肇事罪与其他类似犯罪的区别。
2.交通肇事罪在司法实践中的认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交通事故?
2.引导学生思考:交通事故发生后,应该如何处理?
二、案例分析
1.案例背景:张某因酒后驾驶发生交通事故,导致一人死亡,一人重伤。
2.案例分析:
(1)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2)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分析张某的行为是否符合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
(3)交通肇事罪的处罚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交通肇事罪的处罚标准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肇事情节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三、课堂讨论
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
2.学生代表发言,总结讨论成果。
四、总结
1.交通肇事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给受害者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
2.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遵守交通规则,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2.引导学生回顾案例,提问: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
二、案例分析
1.案例背景:张某因酒后驾驶发生交通事故,导致一人死亡,一人重伤。
2.案例分析:
(1)交通肇事罪与其他类似犯罪的区别:如危险驾驶罪、过失致人死亡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