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产的“超级进化”时代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物产始终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紧密相连。从远古时期人类对自然物产的简
单利用,到如今通过科技与创新推动物产实现“超级进化”,我们正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物产不仅在种类和数量上不断丰富,其品质、功能和价值也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
化,同时,这一进程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历史演进中的物产进化
小麦作为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其进化历程堪称一部生动的自然与人类协作的史诗。最早的小
麦起源于西亚两河流域,彼时为二倍体小麦,即一粒系小麦。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一粒系小
麦与野生二倍体的拟山羊草天然杂交,进化为四倍体二粒系小麦,其每小穗有两朵花结实,穗
轴变硬,产量提高,完成了小麦演变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进化。随后,二粒系小麦又与节节草杂
交,经过染色体天然加倍,发展成为现代小麦的祖先——六倍体小麦,也就是普通小麦,实
90
现了第二次进化。如今,普通小麦种植面积占全球小麦种植总面积的%以上。小麦在传入
中国后,起初因加工方式局限,口感差、不便消化且产量无优势,种植并不广泛。直至战国晚
期石磨出现,汉代推广后,小麦由粒食变为“面食”,加工性能好、口感细腻的特点得以凸显,
2040
种植面积才日渐扩大。从古代依靠自然变异选育品种,到世纪年代先进的杂交选育出
现,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杂交育种和种植推广,小麦产量不断攀升。以河北为例,从新中
36700
国成立之初全省小麦平均亩产公斤,到如今部分地块亩产超公斤,产量实现了质的飞
跃。
中国作为拥有悠久农耕文明的国家,对物产的记录和利用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物产”一词最
早出现于西晋张华的《博物志》,自宋代起正式纳入地方志文献体例。南京农业大学相关团队
历经三代人努力,收集宋代以来载有物产信息的地方志9224种,形成约4800万字、179万
条次的庞大物产资料库。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研究发现,江苏志书中自宋以来记载频次靠前的是
“鱼”与“稻”,这充分佐证了江苏“鱼米之乡”的美誉。同时,物产的功能也随时代变迁而演
变,如苜蓿在汉代是观赏花卉,唐代战争时期成为马政牧草,明清因人口压力大则用作绿肥固
氮肥土。这些历史记录不仅是对过去物产的梳理,更为现代对物产的研究和利用提供了丰富的
素材和宝贵的经验。
现代技术驱动下的物产变革
在当代,科技成为推动物产超级进化的核心动力,但这一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众多具体的技术应用案例,生动展现了现代技术如何重塑物产发展格局。
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极具代表性。美国科学家利用CRISPR基因编辑
技术,对番茄的基因进行修改,成功培育出一种新型番茄。通过编辑与生长素合成相关的基
因,这种番茄的植株更为紧凑,果实数量显著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比传统番茄提高了40%。
在中国,科学家运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了水稻中与镉吸收相关的基因,培育出低镉水稻品种。
1
这不仅保障了稻米的食品安全,还能在镉污染的土壤中种植,拓展了水稻的种植范围。不过,
这类转基因作物也存在潜在风险,如可能影响非目标生物,改变生态系统平衡。
智能农业技术的应用也为物产进化带来新突破。荷兰的玻璃温室农场堪称典范,农场内布满了
各种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参数。一旦数据偏离
设定范围,智能控制系统就会自动调节通风、灌溉、补光等设备。例如,当检测到湿度不足
时,精准灌溉系统会按照作物需求进行滴灌,既保证作物水分供应,又实现节水。在我国,
京东农场也采用了智能农业技术,通过物联网设备采集土壤、气象、作物生长等数据,结合大
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为作物生长提供精准的种植方案。比如,系统可以根据作物不同生
长阶段的需肥规律,控制智能施肥设备精准施肥,使肥料利用率提高20%以上,同时减少土
壤污染。
食品加工技术的创新同样成果斐然。日本一家公司开发出一种利用高压脉冲电场技术的新型果
汁杀菌方法。该技术在常温下通过高压脉冲电场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达到杀菌目的,相比传
统高温杀菌,最大程度保留了果汁中的维生素、风味物质等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