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国桥梁技术发展史.pptx
文件大小:30.11 MB
总页数:44 页
更新时间:2025-06-17
总字数:约5.83千字
文档摘要

中国桥梁技术发展史

从晃悠悠的木制到坚固的石制从跨越小河沟到横跨大水系中国桥梁经历了从简单的跨水通道到跨越山涧、不良地质或满足其他交通需要便捷交通的建筑物的发展过程

俗语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可见对于人们的交通而言,在自然界中的主要障碍便是山与河,而建筑桥梁,无疑是突破河流天堑的最主要且最有效的手段。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巧夺天工的大小桥梁星罗棋布,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那么,桥是如何起源的?它在我国古代又是如何发展进而达到顶峰的呢?

中国古代桥梁技术的发展

据考古发掘分析,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桥梁诞生于氏族公社时代,也就是距今4000至6000年前。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在东汉时期,基本形成了梁桥、拱桥、吊桥、浮桥四种桥梁基本体系。进人隋、唐、宋时期,古代桥梁建筑技术达到了巅峰,随后的元、明、清三代,将前代的造桥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初步形成了各种桥型的设计、施工规范。19世纪后期,随着工业革命成果的传播,以砖、木为主要材料的古代桥梁渐渐出历史舞台。

梁桥梁桥以其结构简单、建造方便,在桥梁史上最早出现。考古发现,陕西省西安的半坡村遗址已有独木、排木梁桥存在的可能。由此上溯两千年,浙江省河姆渡遗址就已经有了木构梁桥存在的迹象。原始公社时代生产力低下,因使用的工具绝大部分是石制工具,又称石器时代只能对木材进行粗糙的加工,以木梁桥跨越天堑是唯一的选择。

在陕西西安半坡村大约距今有四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密集分布的圆形住房四、五十座,而在这些建筑物的周围,挖有深宽各约五六米的大围沟。考古学家们推测,当年在大围沟中可能有水,主要起防御的功能。当时的人们为了出行,应该在大围沟上架有桥梁。而依据其时的技术水平,大概是用几根原木搭成的简支桥梁。梁桥

经过了漫长的数千年,铁器时代的来临,才使加工大型石料成为可能,石材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石梁桥才应运而生。同时,铁制工具对木材的加工也更为精细,许多规模宏大,加工精美的木梁桥开始出现。建于公元22年的灞桥,计67跨,以石为墩,以木为梁,是石木完美结合的代表作。几乎与此同时,广西、浙江等地出现了两三块条石铺就的石墩石梁桥。梁桥

东汉以后,尤其是隋、唐、宋三代拱桥的异军突起,一度使梁桥黯然失色,但石梁桥仍以它结构简洁、稳定,石材加工简单,建造方便,造价低廉的优势,在许多运输便利,石料充足的地区广泛采用,其技术成就和艺术成就同样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如山西省太原晋祠的鱼沼飞梁,其建造之精美,结构之独特,在中国桥梁史上绝无仅有。梁桥

在福建沿海地区,长大的跨海桥梁也多采用石梁结构,长十余米,重达数吨的石梁,依仗着便利的水上运输送达桥址,再利用潮汐的涨落架设石梁,建成了长达千余米,甚至两千余米的长桥,其中,福建省泉州市的洛阳桥、安平桥最负盛名,值得一提的是洛阳桥,不仅首开中国跨海石梁桥的先河,还首创了以牡砺胶结基础的殖砺固基法和稳固的筏型基础,这一发明保证了桥梁在近千年惊涛骇浪、沧海桑田的洗礼之后仍屹立不倒。梁桥

木梁桥由于材料的耐久性差,在石梁桥兴起之后建造的越来越少。但在大型石材采集、运输不便的地方,人们发明了一种更为新颖、实用的木梁廊桥。在唐、宋时代建筑技术全面进步的基础上,桥上盖屋,以瓦覆之,不仅保护了木梁不受风雨侵蚀,也避免了路人栉风沐雨之苦。浙江省的百梁桥、熟溪桥当属此类的佼佼者;后世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程阳桥更是以其规模宏大,设计奇巧,风格独树一帜而闻名于世。梁桥

简支梁桥由于受材料实用尺寸的限制,不可能建造大跨径桥梁,为了增大跨径,减少墩台,悬臂梁桥应运而生。悬臂梁是在木端施以重压,另端伸向对岸,节节伸出,然后在两个悬臂端之间架简支梁,从而达到增加跨径的目的。梁桥

拱桥在桥梁史上出现的时间最晚,但是流风所及,不仅主导了古代桥梁的发展走向,也在现代桥梁体系独树一帜。拱桥

砖的发明有人认为始于东汉,但据考古发掘,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就已经出现了砖幕室。砖的发明是建筑史上的一次革命,砖与石、木不同的不仅仅在于它是人造建材,更在于它便于成型,外观整洁,尺寸规范,易于施工,这就为拱的发明提供了物质基础。世界上对拱结构的起源众说不一。或认为起源于自然界溶洞天然拱,或认为起自崩落的堆石拱,或认为由于砌墙开洞,逐渐由假拱演变而成。拱桥

现存有文字记载最早的桥梁一方顺桥是一座石拱桥,建于公元309年,晚于东汉砖拱顶100多年,规模已相当宏大,长13米,宽8米,大拱跨径达13.3米,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石梁桥的跨径。拱桥

石拱桥是在墩台之间以拱形构件承重,构件在承受荷载时,墩台支点处产生水平推力,使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