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光与色彩》单元4.七色光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光与色彩》
课题
4.七色光
课时
1
核心概念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学习内容及要求
3.3声音与光的传播。
5~6年级⑦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中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态度责任(科学态度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用三种方法制造“彩虹”,能描述太阳光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
科学思维
初步学会用不同的方法研究阳光的分解。
探究实践
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光的色散现象和色光的混合。
态度责任
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发现与分享,认识到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利用光的色散现象解释说明太阳光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
教学难点
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使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彩虹”。
教学准备
教师:镜子、水槽、喷雾器、三棱镜、三只手电筒、红、绿、蓝三种颜色的透明玻璃纸、三色或多色圆盘陀螺等。
学生:1.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继续一起认识光。
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
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预设5分钟)
同学们,你们看到的光是什么颜色的?
你们还看到过其他什么颜色的光?
激发起兴趣。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
二、探索:制造“彩虹”(预设10分钟)
(一)用不同的方法造“彩虹”
方法一:用镜子制造“彩虹”
1.在一盆水中斜放一面镜子,用小石子固定,水盆前放一张白卡纸。
2.让镜子朝向太阳,调整镜子的角度,使光反射到白卡纸上,直到看见“彩虹”。
方法二:用水雾制造“彩虹”
在晴朗无风的天气里,背对着太阳,用喷雾器向空中喷水雾,观察在水雾中出现的彩虹。
方法三:用三棱镜制造“彩虹”
1.手持三棱镜,让阳光能照射到三棱镜上。
2.调整三棱镜的角度,使透过三棱镜的阳光投射到地面上。
指导学生分别用镜子、水雾和三棱镜制造“彩虹”,体验与了解太阳光可以分解为多种不同颜色的光,进而知道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的关系,在利用不同实验方法获得相同现象的过程中,体验科学规律的存在。
研讨:分解白光(预设20分钟)
(二)认识白光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
1.科学阅读:七色光
2.结论: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三)使用手电筒、分色圆盘陀螺观察不同色光混合时颜色发生的变化
1.活动一:用手电筒做色光混合实验
(1)将红绿蓝三种颜色的玻璃纸分别蒙在三只手电筒上,打开手电筒,在白纸上照出光斑,观察光斑的颜色。
(2)将任意两种光斑重叠,观察重叠光斑的颜色。
(3)将三种颜色的光斑互相重叠,观察重叠光斑的颜色。
2.活动二:用圆盘做色光混合实验
将圆盘三等分,分别涂上红绿蓝三种颜色,快速旋转圆盘,观察发生的现象。
3.拓展:如果在圆盘上涂七种颜色,你会看到什么?
该活动在学生利用不同方法获得“彩虹”,了解阳光能分解为多种不同色光的现象之后,通过对科学史牛顿关于光的颜色理论研究的描述,认识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选择较容易操作的不同色光混合方法——彩光手电筒和分色圆盘陀螺,帮助学生认识不但白光能分解成不同色光,而不同色光能混合成白光或其他颜色的光,进一步了解感受不同颜色的光的变化特点,在观察中体会这一现象的发生原理。
四、课外拓展:白光的组成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平时看到的五光十色的光很漂亮,你们知道它们也是由白光分解而来的吗?
屏幕里的彩色影像是怎么来的?
拓展孩子实验,激发创造性的思维。
五、练一练
一、判断题
1.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2.在晴朗无风的天气里,面对太阳,用喷雾器向空中喷水雾,在水雾中会出现彩虹()。
3.彩虹的形成离不开阳光和水。()
4.太阳光可以用三棱镜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
5.用三棱镜可以制造“彩虹”()。
答案:1.√2.×3.√4.√5.√
二、选择题
1.用手电筒做色光混合实验时,用到哪三种颜色的玻璃纸()。
A.红、黄、蓝B.红、绿、蓝
C.A和B均可D.红、黑、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