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水在自然界的循环》单元16.水滴的旅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课题
16.水滴的旅行
课时
1
核心概念
10.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及要求
10.1天气和气候10.2水循环
5~6年级①知道雨、雪、雾等天气现象的成因②知道水在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态度责任(科学态度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能够根据示意图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的不间断的循环过程。
科学思维
运用分析、归纳、概括。尝试用箭头和简单文字建立水循环的模型。
探究实践
初步建立水循环的动态平衡意识,意识到地球上的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态度责任
养成仔细观察、积极思维、求真求实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的不间断的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
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建立大自然中的水循环模型。
教学准备
教师:水循环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水循环模型。
学生:冰袋,保鲜袋,泥土,方形盆,一次性纸杯,水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认识地球。
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
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问题导入
(预设5分钟)
(一)情境导入:解释天上的水为什么总也降不完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细菌的旅行、种子的旅行、还学过跟着诗词去旅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水滴的旅行。出示课本图片,你知道小水滴是怎么旅行的吗?
2.请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旅行,导入课题,开门见山。图片展现了一个区域的水循环,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
二、探究新知(预设30分钟)
(二)提供材料,模拟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1.请你们试着把自己的想法用图画或文字的形式在这幅图上表达出来。
2.小组活动并汇报。
3.让我们看一段视频来学习水滴的旅行。
4现在你能来说说看水滴是怎么旅行的吗?
5.除了看视频,我们还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学习水循环呢?
6.认识实验材料,观看实验装置视频。
7.你们能预测下实验中会有哪些现象出现吗?
8.真的像大家预测的那样吗?我们亲自来试一试吧。
9.学生实验。
10.观看实验现象视频。
11.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12.教师总结:实验模拟了大自然中水循环的现象。
13.你能根据模拟实验的结果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试着解释下,这幅图中水是如何循环利用的吗?(书本图)
14.小组讨论并汇报。
15.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向更多的人介绍水滴的旅行吗?想一想,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式来介绍呢?
建模是很重要的探究过程技能。利用简便的水循环组装模型,通过简单的动手操作,将大自然的水循环微缩呈现,直观形象。用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图来解释水循环,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模型图像能够促使学生形成水循环的大概念认知。
三、拓展与应用(小结)(预设5分钟)
1.小组科学创作:写故事,画海报等。
以水滴的旅行为题创作童话故事、海报、小诗等,在班级交流,与课题呼应,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练一练
一、判断题
1.固态的水只能变成液态的水,不能变成气态的水蒸气()
2.降水的动力来源是太阳辐射。()
3.地球上的水总处于动态平衡中。()
4.自然界中的水是循环往复的,所以不需要节约用水。()
5.水循环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并塑造着地表形态。()
答案:1.×2.√3.√4.×5.√
二、选择题
1.水在自然界不断循环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A.季节的变化B.日夜的变化C.温度的变化D.以上都不对
2.下列水的形态,属于固态的一组的是()
A.露、霜、雨B.霜、雪、冰雹C.雾、雪、霜D.以上都不是
3.大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形成水滴或冰晶,以()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
A.霜B.露C.雨、雪D.雾
4.水循环过程中最重要的三个环节是()
A.降水、蒸发和径流B.蒸发、凝结和径流
C.降水、凝结和径流D.以上都不是
5.下列关于水循环错误的是()。
A.海陆之间水循环和陆地之内循环能使水资源得到不断的更新
B.水循环实现了陆地和海洋之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C.水资源处于不断循环更新过程中,所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D.以上都不对
答案:1.C2.B3.C4.B5.C
五、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