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领域《会“逃跑”的颜色》反思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班科学领域活动《会逃跑的颜色》。接下来,我将进行本次教学活动的反思:
一、活动亮点
(一)游戏化情境激发兴趣
1.拟人化的“颜色宝宝逃跑”情境有效吸引幼儿注意力,90%的幼儿能主动参与实验操作,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
2.幼儿用“颜色在爬楼梯”“红色和黄色变成橘子色”等童趣语言描述现象,说明目标达成度较高。
(二)多感官探究促进理解
1.通过“画颜色—浸水观察—语言表达—动作模仿”的多元体验,幼儿直观感知毛细现象和色彩混合,符合中班幼儿“做中学”的认知特点。
2.延伸活动,为能力强的幼儿提供进阶探索空间。
(三)家园共育延伸价值,将科学实验延伸到亲子、家庭中去,进一步进行家园合作。
(四)材料安全易操作:选用可水洗彩笔、纸巾等生活化材料,操作步骤简单,降低了实验难度。同时,通过分步实验(单色扩散→双色混合)逐步引导幼儿发现现象,循序渐进地达成目标。
二、存在问题
(一)?时间把控不足:实验探索环节幼儿兴趣浓厚,部分幼儿反复尝试不同颜色组合,导致分享讨论时间压缩,科学原理讲解不够充分,部分幼儿未能完全理解“毛细现象”的概念。
(二)个体差异关注不足:少数动手能力较弱的幼儿在操作中出现纸巾折叠不当、颜色点画过大等问题,教师未能及时给予个性化指导,影响实验效果。
(三)?延伸活动缺乏支持:家庭实验建议较笼统,未提供家长指导要点;科学角作品展示形式单一,未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创意。
三、改进措施
(一)精细化时间管理与环节设计
1.调整实验流程:将实验探索环节拆分为“单色挑战(5分钟)—双色闯关(8分钟)”,设置沙漏计时,引导幼儿限时观察。增加“实验小助手”角色,邀请幼儿轮流担任计时员,培养时间意识。
2.深化科学原理渗透:在分享讨论环节,使用实物对比(如吸管模拟纸巾纤维管道)和动画短片(微观视角展示水分子运动),帮助幼儿直观理解“毛细现象”,并设计趣味问答(如“如果纸巾变成粗水管,颜色还会逃跑吗?”)激发思考。
(二)?实施差异化指导与分层任务
1.操作前准备:提前录制慢动作操作视频。
2.过程中干预:采用“分组指导+流动指导”模式,教师重点关注能力较弱的小组,同时安排能力较强的幼儿担任“小老师”,协助同伴完成实验,促进互助学习。
(三)强化家园协同与成果深度展示
1.家庭实验升级:设计“家庭科学任务卡”,包含实验步骤、观察问题(如“哪种纸颜色跑得最快?为什么?”)及亲子记录模板(图文结合的表格),鼓励家长拍照上传实验过程至班级平台,组织线上分享会。
(四)科学角改造:设立“颜色探秘墙”,分为“实验猜想区”“过程记录区”“成果展示区”。幼儿用图画、符号记录实验预测与发现,将染色纸巾制作成立体装置艺术(如悬挂式彩虹风铃),并录制语音讲解,全方位展示科学探究过程。
四、总结与启示
本次活动通过趣味实验激发了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但也暴露出教师在活动设计和实施中对细节把控、个体差异关注的不足。未来需更注重活动的灵活性和生成性,将幼儿的兴趣点转化为深入探究的契机,同时加强家园合作,让科学探究从课堂延伸到生活,真正实现“做中学、玩中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