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分级生长: 大班幼儿垃圾分类行为养成的策略研究.docx
文件大小:412.88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6-17
总字数:约5.43千字
文档摘要

4

分级生长:大班幼儿垃圾分类行为养成的策略研究

一、我的教学问题与困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相关政策性文件的相继出台,强调全社会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建立垃圾处理系统,形成全民参与的垃圾分类制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俨然,垃圾分类工作已成为新时尚,垃圾综合处理也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随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进程的不断推进,强调每个人都是文明的践行者和传播者。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是文明创建的内容之一,垃圾分类是助推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有力臂膀。幼儿是社会中的一员,教育一个孩子能影响一个家庭,而一个家庭又能带动一个社区,最终促进整个城市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诚然,养成幼儿垃圾分类的良好行为,不仅有利于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实行,更有利于幼儿自身的发展。

《指南》强调:大班幼儿应爱护身边的环境,注意节约资源。幼儿期正是树立环保意识、养成垃圾分类习惯的关键期。然而,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却不尽人意,主要问题如下:

问题

现状描述

意识不强,分类“分不清”

幼儿善于模仿,看到成人有乱扔垃圾的现象,他们会跟着学。生活中垃圾种类繁多,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导致分类概念模糊,分不清楚。此外,在老师引导下,幼儿能做到垃圾分类,但在老师不注意时,还是会有垃圾乱放的现象发生。

兴趣不足,行动“欠火候”

幼儿注意力有限,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垃圾分类这一相对枯燥的行为没有外在刺激下,他们会失去行动的兴趣。家长们反映在家里,幼儿会专注于看电视、玩玩具中,扔个垃圾都不愿意,更别谈分类了,或者看他心情随便一扔。

知行不一,习惯“难养成”

教师以图片形式在幼儿前面说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他们都意识到垃圾分类的确有用后,嘴巴上说着自己要垃圾分类,等用完点心后,还是能看到有将饼干等包装袋放在桌子上而忘记垃圾分类的,别的幼儿走过,觉得这不是我的,视而不见的。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针对以上问题,经过深入的思考,发现有以下三大原因构成:

原因一:重知识,轻能力

3-6岁的幼儿有意注意时间短,对垃圾分类这一单一的动作不感兴趣等,诸多原因造成幼儿正确分类的认知水平有限,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达到稳定的状态,

5

导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更注重分类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幼儿发散思维、经验迁移、分类行为等能力的培养。

原因二:重说教,轻体验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垃圾分类幼儿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幼儿园课程中没有明确指出需如何实施垃圾分类的教学方法,教师垃圾分类教学大都避免不了简单生硬的说教,幼儿凭着记忆知道属于何种垃圾,这种记忆是暂时的、容易遗忘的,缺乏吸引幼儿兴趣和参与的体验式的教育活动。

原因三:重结果,轻过程

幼儿园的垃圾分类教育,在教育实践中一直在被淡化。多数教师对垃圾分类教育的目标定位有误,更多时候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即使关注到了这一社会热点也是“重成果而流于形式”,不会去深度探究垃圾分类对幼儿带来的价值,更不会注重幼儿垃圾分类品质的培养。

基于以上问题,提出本课题《分级生长:大班幼儿垃圾分类行为养成的策略研究》,旨在通过启“知”、动“情”、笃“意”、导“行”四步分级策略,让幼儿树立垃圾分类的意识,进而在具体行动中享受垃圾分类带来的快乐和意义,最后将垃圾分类进行内化的一条路径。

三、相关研究综述

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我国有关幼儿垃圾分类的研究近几年才兴起,2015年之前可谓少之又少。

(一)2020年,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幼儿园陈玉老师撰写的课题《幼儿园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主要研究了孩子在一日生活中如何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以便教师开展分类的指导。

(二)2017年,广东省广州市增城东方幼儿园何兰芬撰写的论文《谈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阐述了教师抓住教育契机,对孩子实施垃圾分类教学的具体方法。

从以上检索可以发现,垃圾分类已成为时下一个热点,这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依据。本课题主要让大班幼儿在“知、情、意、行”四步骤中逐步达到垃圾分类生活育德的目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本课题具有价值性和可行性。

四、课题的界定

分级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