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焦点解决技术改善小学生亲子关系的个案辅导
摘要:一名小学六年级男生因沉迷手机而频繁与家长发生冲突,与母亲一同来到咨询室参加家庭辅导。心理教师采用焦点解决技术,通过赞美、假设问句及例外发掘帮助亲子双方建构起可实现的辅导目标,成功寻找到通向目标的解决之道,最终帮助这个家庭恢复了以往温馨和谐的氛围。
关键词:手机成瘾;家庭辅导;焦点解决短期疗法;亲子关系
一、个案概况
小A,男,小学六年级学生,因沉迷手机频繁与父母爆发冲突,和母亲一同前来寻求帮助。据了解,小A一直学习成绩优异,兴趣爱好广泛。小A母亲称其自小聪明,在学习方面肯钻研且“一学就会”,唯一的不足是性格方面比较“倔”,易与人发生冲突。小A则抱怨自己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母亲影响。
自五年级起,小A以在校在朋友少、社交压力大为由向父母申请增加手机使用时间。父母决定给他每晚1小时的娱乐时间。但即便如此,小A还是经常趁写作业查资料时偷偷用手机浏览短视频,导致作业拖延至深夜才完成。每当母亲试图就手机问题和儿子进行沟通,双方就会爆发激烈争吵。小A会通过哭闹、离家出走,甚至自我伤害的方式威胁父母妥协。首次来访时,小A母亲认为儿子沉迷手机无法沟通,小A则觉得母亲对于自己的人际困扰视而不见,只想剥夺自己唯一的乐趣。
二、原因分析
(一)个人
小A步入青春期,对于自我身份的认知逐渐加强,不再满足于童年时期对于父母的依赖和从属地位。这一阶段的孩子普遍追求独立,希望离开父母的羽翼,实现自我价值。这种心理转变使得他们可能对父母的管理方式产生质疑,甚至滋生反抗情绪。研究表明,我国四至九年级的儿童青少年在手机自制力方面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1]。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小A父母仍然沿用简单粗暴的管理模式来限制其使用手机,双方之间极易爆发冲突。
此外,小A的性格敏感细腻,该性格特质在心理学研究中与手机成瘾之间存在正向关系[2]。具有这种特点的个体常常对外界环境产生消极认知,在与人交往中保持高度警惕,这样不仅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还可能造成社交回避[3]。对于小A而言,手机中的短视频可能为他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和可控的环境,帮助他暂时逃避现实、缓解压力。
(二)家庭
在小A手机沉迷问题的背后,我们不能忽视家庭环境和情感交流的影响力。据了解,小A的父母对于孩子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学习方面,将孩子的学业表现视作衡量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而对孩子一直以来存在的社交障碍却有所忽视。小A曾多次向母亲表达自己在学校受到针对,但母亲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这种情感上的忽视也会导致小A无法从家庭中获得足够的支持和安慰,转而寻求手机作为情感释放的出口。
三、辅导目标
本案例中母子间的冲突表面上是由手机使用问题诱发的。然而深入分析发现,家庭内部缺少情感关怀以及亲子间的信任感缺失才是问题核心。因此,辅导重点应放在帮助来访双方修复亲子关系上。
在咨询过程中,心理教师采用焦点解决短期疗法(SFBT)分别对小A及其母亲进行工作。首先通过赞美及假设问句帮助学生及家长构建出理想中家庭成员的相处模式,引导其思考当下需要尝试的一小步,鼓励母子双方在原有的亲子互动模式上做出调整与改变。在此基础上,心理教师通过心理教育及例外发掘帮助小A母亲消除关于孩子手机使用的焦虑感,使其能从开放包容的视角理解孩子的行为。最后,心理教师尝试鼓励小A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手机使用计划,在培养孩子自律性的同时,确保他能在生活中适度、合理地使用手机。
四、辅导过程
(一)初次辅导,重塑辅导目标
在进入咨询室时,小A急切地表示希望缓和与母亲的关系,称家中现在“天天打仗”。但当谈到吵架的“导火索”(手机)时,小A则坚称不愿意减少手机使用时间,并说“只要她(母亲)别来管我,我们就不会吵架了”。心理教师通过一系列假设问句,引导小A深入思考,以期找到实际可行的方法以改善小A与母亲的关系(以下为辅导节选)。
师:刚刚你提到,每当妈妈谈到手机时,你们就会发生争吵。你能具体描述一下这些争吵是如何发生的吗?
小A:每次她一提手机,我就觉得很烦,然后就会和她吵起来。
师:具体是什么让你感到生气呢?
小A:她说话声音很大,我很讨厌别人对我大声说话。
心理教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继续问:“所以,是妈妈的态度让你感到不舒服吗?”小A点头确认。接着,心理教师提出了一个假设性问题:“那么,如果有一天妈妈不再用这种态度和你说话,你希望她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和你沟通呢?”小A沉思片刻后回答:“我希望她能温柔一些。”
心理老师继续引导:如果妈妈真的用温柔的语气和你谈论手机问题,你会如何回应她呢?
小A:我会试着和她好好说话,和她说我看一会儿手机就会去学习了。
小A还补充道以前当妈妈和自己好好沟通时,自己也会很耐心地回应。借此机会,心理教师告诉他情绪是会相互传递的。如果希望妈妈对自己温柔,可以从自己做起,先对妈妈展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