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统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学科素养测试卷(含答案).docx
文件大小:1.16 MB
总页数:11 页
更新时间:2025-06-17
总字数:约6.1千字
文档摘要

第PAGE1页共NUMPAGES11页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学科素养测试卷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共30小题,共60分)

1.下列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隋唐——宋元——明清 B.隋唐——明清——宋元

C.宋元——隋唐——明清 D.明清——宋元——隋唐

2.请按在位的先后顺序将下列中国古代的封建帝王进行正确排序()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②①③④

3.与宋元相比,明朝经济继续发展。明朝经济在商业上“发展”的表现是()

A.长安城中有东、西市B.早市、夜市、草市等不再受时间限制

C.对外贸易通往中亚、西亚及东欧等地D.晋商、徽商等商帮积极从事商贸活动

4.明朝末年,皇亲、国戚、达官、贵僚或以暴力、或以各种名义,大肆搜刮地产。“近来田地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然而“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据此可知,明末()

A.朝廷赋税沉重 B.官僚机构臃肿

C.自然灾害频繁 D.土地兼并严重

5.下面为某同学整理的清朝疆域简表。图中“▲”处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西

临太平洋

跨葱岭

至▲

接西伯利亚

A.钓鱼岛 B.南海诸岛 C.台湾岛 D.库页岛

6.康雍乾时期,清朝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现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康熙帝在保卫东北边疆方面的重大举措是()

A.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B.组织雅克萨反击战

C.设置驻藏大臣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7.下列示意图呈现了中国古代王朝对某一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其中A处应为()

A.设置安西都护府 B.设置台湾府

C.设置伊犁将军 D.设立军机处

8.某校准备编写《中华英豪——爱国人物传记》的校本教材,部分书稿目录如下。请你为横线处选择恰当的标题()

第一章铁血丹心御外侮——古代篇

第一节戚继光抗击倭寇

第二节▲

第三节康熙发动雅克萨之战

……

A.鉴真东渡日本 B.铁木真统一蒙古

C.郑和七下西洋 D.郑成功收复台湾

9.下面是某同学做的学习笔记。依据笔记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A.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0.“明清时期因为中国商人缺乏西方商人所拥有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据此可知,造成明清海权弱化的深层次原因是()

A.重农抑商政策 B.闭关锁国政策

C.边疆危机的出现 D.君主专制的强化

11.”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是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该诗直接说明了()

A.军机大臣与皇帝”共治国事”B.军机大臣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皇帝的权力受到了限制D.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12.下图是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明代《南都繁盛图》(局部),画面上南市街到北市街一带人流如织,店铺林立,出现了大约109个店铺招幌,幌子上写着“东西两洋货物俱全”“西北两口皮货发客”等。这反映了明代()

A.商品经济繁荣 B.南京水陆交通便利

C.经济重心南移 D.商业活动诚信为本

13.明清时期,大运河沿岸建有许多山西、陕西商人出入的山陕会馆,会馆内多建有戏楼,这促成了秦腔与山陕梆子的外流;运河也极大地便利了吴地、徽州戏班进京。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山陕会馆成为文学中心 B.运河经济推动文艺发展

C.艺术作品得到皇室扶持 D.戏曲创作抒发忧患情怀

14.下图为中国历代粮食总产量情况。引发明清时期粮食总产量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人口素质的提高 B.经济作物的种植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高产作物的推广

15.下表整理了徐光启推广农作物和整理农书的材料()

1607-1608

将甘薯从福建引入上海,进行农业实验,成功种植,撰写《甘薯疏》,推广种植经验。

1613-1621

在天津建立水稻试验田,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种植经验,撰写《北耕录》《宜垦令》等农书。

1622-1625

在上海和天津的经验上,整合前期农学著作,完成《农政全书》的初稿

A.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B.得到政府的支持

C.注重搜集文献资料 D.具有实践探索精神

16.宋元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出现了群星璀璨的局面。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农政全书》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②宋代时期指南针应用于航海领域

③曹雪芹的《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