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核心素养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以“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为例
(湖北省咸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咸宁437100)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生物学课程要围绕核心素养,注重探究和实践,以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展现人们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思维方式及探究过程,体现课程性质。《课程标准》重视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重视评价的诊断、激励和促进作用。基于此,笔者设计了一个以学习任务单为主线的教学案例。
本节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的第一节。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了解了植物、动物和人类通过生殖发育实现了个体水平上的延续和发展。本章进一步从基因水平探讨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但基因是微观水平的概念,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抽象。因此,本节只是让学生了解基因能控制生物的性状,至于基因的概念和结构是高中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在此不必深究。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生物的特征、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转基因技术有一些零散的认识,但对于遗传和变异、性状等概念的理解存在偏颇甚至是误解。教师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纠正和梳理,引导其构建正确的概念、理性地看待相关话题。
①认同生物个体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勇于接纳自己的性状,珍爱生命。
②通过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模型构建等方式培养思维习惯和能力。
③通过课堂调查,体验调查法的应用。
④辩证地看待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理性参与相关议题的讨论。
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本24页至28页,将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标注,并尝试解疑。
设计意图:学生提前预习,对所学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教师展示教师父母及父母友人的合影,请学生辨认教师的父母。学生很快能够准确辨认出。教师顺势询问学生怎么辨认的。学生回答:根据教师和父母长得相像即可辨认。教师追问:教师与父母之间的相像是否一模一样?学生由此得出教师与其父母之间有相像的特征,也有不像的特征。教师借机讲解:大家所言的“像”与“不像”在生物学里就叫做遗传和变异。
接着,教师展示马云和小马云的照片,提出问题:这两个人的长相非常相像,他们之间的“像”属于遗传吗?学生能够准确回答“不属于”。教师利用这个例子,精准地聚焦概念当中的关键词“亲子间”,引导学生归纳遗传和变异的概念: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设计意图:辨认教师父母的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概念的生成上,教师引导学生将已知的但口语化的说法转换成规范的、书面的概念,并表达出来。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遗传和变异的概念中为什么要强调“亲子间”?从生命的角度,亲代与子代之间是有一座桥梁的,这座桥梁就是生殖和发育。所以,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实现的。正是有了生殖和发育的过程,生命才得以产生、延续和发展。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构建亲子代、生殖和发育、性状、遗传和变异之间的关系图。
教师展示大自然中有关人、动物、植物遗传和变异的图片,告诉学生:只要留心观察,大自然中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广泛存在。学生总结、得出遗传和变异的意义: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生命能在生物圈中延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设计意图:教师从系统观的角度将遗传和变异与前面所学的生殖和发育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进化观的角度呈现遗传和变异是生命产生、延续和发展的主线,落实生命观念。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1。
表1实例及其所描述的生命现象
学生的易错点在第四个实例。教师评讲要点:遗传和变异强调的是结果,结果的相似性或是区别。生殖强调的是过程,一颗种子种下去可以收获万颗种子的能力。该例并没有讨论这万颗种子的之间的相似性和区别。所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主要描述的是生殖。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一个小任务,检测学生对于遗传、变异、生殖的概念理解得是否透彻,落实《课程标准》中强化评价的要求。
教师从形态结构、生理、行为3个方面分别展示常见的性状,引导学生比较和区分:有关形态结构的性状往往可以直接观察,有关生理的性状需要检测才能区分,有关行为的性状要结合相关的动作才能比较。学生总结、归纳出性状的概念: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特征的统称。
接着,教师展示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的P3的“豌豆的7对相对性状示意图”(图1)。
图1豌豆的7对相对性状示意图
学生观察示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先进行横向分析,再进行纵向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得出两个结论:①同种生物有多种不同的性状;②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样,学生自行生成了相对性状的概念(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也体验到了生物的多样性。
教师追问:狗的卷毛与黑毛,玫瑰的红花与郁金香的黄花是相对性状吗?相对性状的表现形式一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