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叙写与课堂实践——以“种群的数量特征”为例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174)
在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要推进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方式变革,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立场去思考每堂课的收益。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优先设计评价,明确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以及教学评价的方式与内容。教师带着明确的目标、清晰的思路、有效的检测手段走进每一节课堂,才能让生物课堂提质增效。如何规范叙写教学目标、并按照目标来实施教学呢?下文以“种群的数量特征”为例。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体现,是在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要求下,以课程目标为导向,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载体,学生经过学习活动后的一种预期变化。这样预期变化应是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为此,教学目标要能真正体现和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要在教学内容、课堂样态、教与学的方式、评价任务等方面都有具体化的呈现。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叙写要体现以下2个方面。
具有完整结构的教学目标才能体现生物课堂教学的导向和评价标准。教师叙写教学目标时,要注意行为主体、行为条件(或学习情境)、行为动词、行为内容和目标达成五个要素。例如,“种群的数量特征”一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分析东北豹生存现状的相关资料,运用归纳概括的方法阐释种群的数量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以上教学目标中通过“分析”“归纳概括”“阐释”等表述,其行为主体均指向学生。在教学目标的叙写中,行为主体是其他要素的执行者、承担者和效果的呈现者,指向行为主体是目标叙写的隐性要求,往往通过特定的行为动词进行精准导向,如“设计实验”“简要阐述”“运用分析”等。
行为条件(或学习情境)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情境。在上述教学目标中,特定的行为条件是指“通过阅读东北豹生存现状的相关资料”。目标叙写要把具体任务尽可能置于真实、复杂的现实情境之中,必须清楚且具体可操作。基于生命现象、科学实验等真实情境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培养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行为内容作为行为动词的具体活动内容,在教学目标中要求精炼具体、指向清晰。在上述事例中,行为内容包括“东北豹的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目标达成度的描述是基于授课对象的学业水平质量要求来确定的。本节课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能说出几个种群特征的内涵,而且要在具体事例分析中概括出这几个特征,并且能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画出概念图,说明它们是如何影响种群数量的。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学业质量要求,是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取得的学业成就表现。教师叙写教学目标时,需要首先明确《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应该达到的学业成就的要求,才能使教学评价更具科学性。《课程标准》依据核心素养的4个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在核心素养水平上对不同学业成就表现划分了4个层级。本节内容来自选择性必修1,所以教师在叙写教学目标的层级要求时应该定位到第三、第四层级,如学生能基于事实和证据,采用归纳概括、演绎推理等方法来阐释相关概念。
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要求和学业质量水平标准,教师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①通过分析东北豹的相关资料,运用归纳概括的方法阐释种群的数量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②通过模拟实验,能进行逻辑推理,运用标志重捕法来估算(测定)种群密度,并能区别不同生物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③通过对东北豹的保护策略的探讨,人口老龄化、性别比例失调等问题的分析,确立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关注国家人口政策的变化。这样转变了以往教学目标的叙写方式,努力从模糊走向明晰,让目标的实施有路径、有方法,目标的评价可观察、可测量。
2.2.1针对教学目标①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叙写的结构要素以“情境创设——生成主题——问题探究”的方式展开课堂实施(图1)。教师首先“通过分析东北豹的相关资料”,引发课堂探究主题,在资料信息获取和加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概括的方法”,从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视角去“概述种群的数量特征”,根据学业质量标准的不同水平,进一步提升目标层级,要求学生“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图1“种群的数量特征”教学目标叙写的课堂实施(教学目标1)
2.2.2针对教学目标②
对于教学目标②的课堂实施(图2),教师可以利用“以一瓶豆粒为一个种群”的模拟实验,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开展“运用标志重捕法来估算(测定)种群密度”实验,形成具有生物学学科特质的科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