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化学学科具有极大的抽象性、实践性特点,增加了初中生化学知识的理解难度,而展开有趣的化学实验,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学生在直观地感受下,很容易掌握相关物质的化学现象及性质,初中化学老师可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特点,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学习化学知识,循序渐进地深化化学概念,有利于提高化学教学水平。
一、初中化学实验课情况
1.学生很少参与化学实验操作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化学老师非常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相比之下,没有对化学实验课给予应有的重视。同时,学校对化学实验设备、仪器等配置不全,不能保证每次的化学实验课都能顺利开展,而且一般情况下,化学实验课均以小组形式参与,受到课时限制,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时间非常短,无法照顾到所有学生,学生化学实验操作率整体不高,得过且过现象常见,初中化学实验课未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2.趣味化学实验应用率偏低
现阶段,很多化学老师在化学实验课上主要关注实验操作的规范化、安全性,而忽视了实验趣味性的研究,使得学生对实验课普遍不够感兴趣,未能意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而且,大部分化学老师缺少趣味化学实验的教学经验,思想较为保守,依然沿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有时还会出现实验操作失败的问题,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质量[1]。
二、趣味性化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1.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
在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为了节省教学时间,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化学老师一般独自在台上操作、展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问题,只能引起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注意,很多学生对实验并不感兴趣,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并记忆,在实验课上没有充分发挥主动性。化学老师可有效规划教学内容,适当引入趣味化学知识,展开实验,反复引领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得到结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深化学习印象,有利于更好地运用所学理论。
例如:在讲“金属的化学性质”部分知识时,化学老师要带领学生来到化学实验室,分别通过金属与氧气、酸的化学反应,让学生了解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老师可播放一段以铜代替黄金的视频,吸引学生注意,然后让学生回答怎样辨别黄金,与学生共同回顾金属的密度、硬度等物理性质,培养学生擅于发现生活中化学知识的能力。1实验操作,引导学生用坩埚钳夹取一块铜片,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认真观察铜片表面发生怎样的变化?在观察中,学生答道:“铜片变黑”,为什么这样呢,原来生成了新物质,结论:铜与氧气发挥反应,生成氧化铜。2实验操作,向5支试管中依次置入少许铝片、镁条、铁片、锌粒、铜片,分别滴入5毫升的稀盐酸,观察实验现象。若有气体生成,则判断是哪种气体。
学生在操作中,老师可引导学生假设是否会生成气体,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习惯,培养创新意识[2]。
2.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伴随新课改思想的日益深入,初中化学课本已经增加了很多有趣的知识。化学老师要对化学教材进行深度挖掘,有效运用趣味化学内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积极地提出问题,再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对最初的问题进行解决,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在学生得出实验结论时,化学老师有必要对其进行表扬,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培养学生化学实验课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
例如:在讲“酸和碱中和反应”一课时,老师可抓住教学重点,在实验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主动探究精神。在课堂上,化学老师可介绍人体内含有一定量的盐酸有助于消化,但含量过多会引发胃痛,可服用含有氢氧化铝的药,让学生思考这样的药为什么能治胃病?再进行实验教学,在实验中,老师可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稀盐酸,用力振荡,让学生假设:是否会发生化学变化?发生变化,但未观察到化学现象,引导学生亲自操作,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知识,再做有关NaOH与酚酞溶液的实验,深化学生对液体酸碱度的了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3.创新教学模式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心理、智力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开始对化学实验怀着期待心理,但是当在实验操作失败的时候,又对化学实验课产生畏难情绪,逐渐不敢主动发言,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为此,化学老师可引入趣味实验,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更新化学实验教学思想,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为学生预留充足时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老师起到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体会学习化学的快乐。
例如:在讲“溶液的形成”一课时,化学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为学生播放食盐、蔗糖溶于水的视频,导入溶液概念,让学生明确溶剂、溶质定义,和溶液的主要特点,分别列举食盐水、NaOH溶液、CuSO4溶液、碘酒的溶质及溶剂,然后,让学生把高锰酸钾、碘分别置入水与汽油里,观察溶剂、溶质的融合情况,学生提出问题:溶解性气体有什么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