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单位火灾预防系统性防控方案主讲人:时间:2025.6
01一、火灾风险精准识别02二、刚性防火技术措施03三、智能监测预警体系04四、文物友好型灭火系统05五、管理机制强化06六、应急处置关键策略07七、特殊场景强化措施08终极保护逻辑链目录
一、火灾风险精准识别PART01
文物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梁柱、楼板、楼梯等均为易燃物,一旦起火,火势蔓延迅速,极易造成重大损失。木结构易燃大量易燃装饰如彩绘、幔帐、经卷等,这些材料不仅易燃,还可能产生大量浓烟和有害气体,增加火灾危害。易燃装饰材料电气线路穿越木质结构,老化、短路等问题易引发火灾,且火源隐蔽,难以及时发现和扑救。电气线路隐患传统院落布局导致消防通道狭窄,大型消防设备难以进入,影响灭火救援效率。消防通道狭窄文物建筑固有风险
宗教用火宗教活动中的香烛、油灯等明火使用频繁,稍有不慎极易引发火灾,需严格管控。违规吸烟与动火作业游客违规吸烟、违规动火作业等行为时有发生,增加了火灾风险,需加强监管。游客携带火种游客携带打火机、冷烟花等火种进入文物保护单位,存在潜在火灾隐患,需严格检查。节庆活动明火装置节庆活动使用明火装置,如烟花、篝火等,需提前做好防火措施,避免引发火灾。人为活动风险
古塔、山顶建筑等易遭受雷击,可能引发火灾,需安装避雷设施进行防护。雷击风险周边山林野火可能蔓延至文物保护单位,需加强周边防火隔离带建设。山林野火蔓延毗邻民居发生火灾时,可能波及文物保护单位,需加强与周边区域的防火协作。毗邻民居火灾波及环境风险
二、刚性防火技术措施PART02
01宗教用火防控设立独立焚香亭,距建筑≥10米,推广电子香烛,油灯加装玻璃罩及自动熄灭装置,从源头减少火灾风险。02电气火灾防控电气线路穿金属管保护,配电箱与木构件用防火板隔离,安装电弧故障断路器(AFCI),有效预防电气火灾。03雷击火灾防控国家级文保单位强制安装提前放电避雷针及雷电监测系统,实时监测雷电活动,提前预警。04施工动火防控施工动火实行“双监护制”,1人操作1人监护,配置移动式灭火器及防火毯,确保施工安全。火源隔离系统
木质构件涂刷透明膨胀型防火涂料,耐火极限≥30分钟,提升构件防火性能。木质构件处理经卷、唐卡等采用纳米阻燃剂浸泡处理,LOI氧指数≥32%,降低纺织品燃烧风险。纺织品防护帷幔、地毯选用阻燃织物,达到GB8624B1级标准,从材料上减少火灾隐患。装饰材料替换阻燃升级改造
院落防火墙利用原有马头墙改造为防火隔离带,高度超出屋面0.5米,有效阻止火势蔓延。殿阁单元化每200㎡设防火轻质隔墙,如硅酸钙板+岩棉,耐火2小时,将火灾控制在最小单元内。藏品库房藏品库房采用气密式防火门+独立防烟前室,确保藏品安全。010203空间防火分隔
三、智能监测预警体系PART03
空间级监测红外热成像摄像头24小时扫描梁架隐蔽部位,监测温度异常,提前发现潜在火源。构件级监测分布式光纤测温(DTS)沿木梁敷设,实时定位过热点,精度±0.5℃,精准监测构件温度。空气级监测吸气式烟雾探测器(ASD)在藻井等高处采样,较传统探测器早30分钟报警,实现极早期预警。三级监测网络
智能监测系统与消防设备、报警系统联动,一旦监测到异常,自动启动灭火设备、发出警报,实现快速响应。多系统联动
四、文物友好型灭火系统PART04
高压细水雾系统用水量仅为喷淋系统的10%,可扑灭深位火灾且不浸湿古籍,适用于大殿、藏经楼、库房等场所,最大限度减少文物受损。惰性气体灭火系统采用IG-541(氮气+氩气+CO?混合气),对彩绘、壁画零损伤,适用于珍贵文物展柜、档案室等场所,保护文物不受灭火剂损害。优先选择
消防队专用,喷射距离≥15米,可在安全距离内进行灭火作业,减少消防人员与文物的直接接触。移动式高压喷雾枪快速覆盖小型着火物,如香炉等,有效控制火势蔓延,同时防止灰尘对文物造成二次污染。
禁用传统喷淋系统和干粉灭火器,避免水流冲击和腐蚀文物。防火防尘覆盖毯补充手段
五、管理机制强化PART05
二级网格安保部负责日常巡查,文物部负责用火监管,工程部负责设备维护,各司其职,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一级网格长单位法人承担全面责任,统筹协调文物保护单位的火灾预防工作。责任网格化
重点检查香烛余烬、电气接头温度,使用热像仪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并消除火灾隐患。每日巡查微型消防站1分钟响应,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现场进行灭火救援,演练距离最远点不超过200米。每月演练对防火涂料进行有效性检测,采用抽样灼烧测试,确保防火涂料性能符合要求。季度检测标准化流程
建立文物安全数字孪生平台,集成消防设备状态、巡查轨迹记录、风险预警分析等功能,实现对文物保护单位的全方位、智能化监管。智慧监管
六、应急处置关键策略PART06
初起火灾发展阶段全面燃烧微型消防站使用高压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