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温病学PPT课件 名著选读《温病条辨》选.pptx
文件大小:11.85 MB
总页数:54 页
更新时间:2025-06-17
总字数:约6.5千字
文档摘要

第十四章《温病条辨》选;一、温病大纲

【原文】溫病者:有風溫、有溫熱、有溫疫、有溫毒、有暑溫、有濕溫、有秋燥、有冬溫、有溫瘧。(上焦篇1)

;【释义】

温病的范围:包括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等多种疾病。

温病的分类

温热类——风温、温热、温疫、温毒、秋燥。

湿热类——暑温、(伏暑)。

;二、上焦篇

(一)温病初起部位

【原文】凡病溫者,始於上焦,在手太陰。(上焦篇2)

;【释义】

对“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的认识:温邪侵犯人体一般是从口鼻而入,而鼻气通于肺、肺合皮毛,因而温病发病多始于肺卫,即吴氏所言“始于上焦,在手太阴”,但有些温病也并未如此,如暑温等。

辨伤寒温病起病之异:邪犯的途径不同;病邪的种类不同;一寒一温迥然有别;病理性质不同。

;(二)温病初起证治

【原文】太陰風溫、溫熱、溫疫、冬溫、初起惡風寒者,桂枝湯主之;但熱不惡寒而渴者,辛涼平劑銀翹散主之。溫毒、暑溫、濕溫、溫瘧,不在此例。(上焦篇4)

;【释义】

辛凉平剂:银翘散是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的代表方,是治疗温病上焦证的首方,其药物组成以辛凉为主,稍佐辛温、芳香之品,药性平正不偏,为寒温并用之方,共成辛凉平和之剂。该方无“开门揖盗”之弊,有“开门驱盗”之功。

轻以祛实:该方又有“轻以祛实”之能、“预护其虚”之功。全方用药疏散解表、轻清透邪等特点,以治疗邪在卫表之实证。

;双花

连翘;荆芥

淡豆豉

薄荷;桔梗

牛蒡子

甘草;(三)邪入心包证治

【原文】太陰溫病,不可發汗。發汗而汗不出者,必發斑疹;汗出過多者,必神昏譫語。發斑者,化斑湯主之;發疹者,銀翹散去豆豉,加細生地、丹皮、大青葉,倍元參主之。禁升麻、柴胡、當歸、防風、羌活、白芷、葛根、三春柳。神昏譫語者,清宮湯主之,牛黃丸、紫雪丹、局方至寶丹亦主之。(上焦篇16)

;;本条论述误汗引起斑疹、邪闭心包等变证的治法方药。

发斑者,可用凉血化斑的化斑汤治疗。

发疹者,予以清营透疹治疗,可用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黄、牡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

神昏的患者,用清宫汤予以清心开窍,安宫牛黄九、紫雪丹、局方至宝丹等。

;郁金——“草之香”

梅片——“木之香”

雄黄——“石之香”

麝香——“精血之香”

“使邪火随诸香一齐俱散也”

;【原文】邪入心包,舌蹇肢厥,牛黃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上焦篇17)

【释义】

邪闭心包临床表现:舌謇、肢厥外,还有神昏谵语。

伤寒之厥与温病之厥区别:

(1)认为伤寒之厥可见囊缩,温病之厥可见舌卷。

(2)提出厥有寒温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应明确厥证虽都为四肢厥冷,但其性质有寒、热之别。;(四)温毒证治

【原文】溫毒咽痛喉腫,耳前耳後腫,頰腫,面正赤,或喉不痛,但外腫,甚則耳聾,俗名大頭溫、蝦蟆溫者,普濟消毒飲去柴胡、升麻主之。初起一二日,再去芩、連,三四日加之佳。(上焦篇18)

;【释义】

温毒的病因病机:温毒病邪多为感受秽浊之气,由于春夏之时,少阳之气升发,正是地气升发外泄的季节,若人的素体少阴肾水不足,容易感受秽浊之气而得温毒。但秋冬之时,若地气不能内藏,有时也会发生温毒。

温毒的临床表现:咽痛喉肿,耳前耳后肿,颊肿,面正赤,或喉不痛,但外肿,甚则耳聋。

温毒的治法:普济消毒饮。以凉膈散为主体,加入能轻清去秽浊之气的马勃、白僵蚕、银花。;(五)暑痫证治

【原文】小兒暑溫,身熱,卒然痙厥,名曰暑癇,清營湯主之,亦可少與紫雪丹。(上焦篇33)

【释义】

暑痫原因:小儿脏腑娇嫩,稚阴稚阳,阴常不足,因而在患暑温后,很容易入侵心营、引动肝风,筋脉失养,发生痉厥。

暑痫治法:因其邪热已入心营,所以用清营汤治疗,并用紫雪丹开窍息风。如出现动风之象,可酌加凉肝息风之品。;(六)伏暑特点

【原文】長夏受暑,過夏而發者,名曰伏暑。霜未降而發者少輕,霜既降而發者則重,冬日發者尤重,子、午、醜、未之年為多也。(上焦篇36)

【释义】

伏暑的概念:伏暑是长夏季节感受暑邪,未立即发病,暑邪潜藏于体内,至秋冬而发的疾病。

伏暑病为伏气温病,临床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需要扶正,尤其注重补气。

秋冬易发的疾病可在夏季预防。;(七)湿温证治

【原文】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後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名曰濕溫,汗之則神昏耳聾,甚則目瞑不欲言,下之則洞泄,潤之則病深不解,長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湯主之。(上焦篇43);【释义】

湿温初起的主要临床表现: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还可见苔白腻,口不渴或口中甜腻等湿邪之象。

;湿温初起三大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