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药品营销策略
以下是我国常见的药品营销策略:
产品策略
1.药品质量与研发
-确保药品质量符合或超越国家相关标准,严格把控生产环节,通过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等,为产品赢得信任基础。
-持续投入研发,针对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开发新药品、新剂型。例如,一些药企致力于开发针对罕见病的创新药,或者将传统剂型改进为缓释、控释剂型,以提高患者用药的便利性和依从性。
2.产品组合
-构建丰富的产品组合,涵盖不同治疗领域、不同产品线。大型药企往往既有处方药产品,也有非处方药(OTC)产品;既有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也有针对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的药品。这样可以分散风险,满足不同市场需求。
-对产品进行分层管理,针对重点产品、潜力产品和成熟产品制定不同的推广策略。重点产品加大研发和市场推广投入;潜力产品培育市场,逐步提升知名度;成熟产品则注重维持市场份额,通过改进包装、优化服务等方式增加附加值。
价格策略
1.成本导向定价
-计算药品研发、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的成本,在此基础上加上一定的利润空间来确定价格。对于一些独家生产、研发成本高的创新药,会考虑研发投入的回收和合理回报,定价相对较高。
2.市场导向定价
-参考同类药品的市场价格和竞争状况来定价。如果市场上已有类似功效的药品,企业可能会根据自身产品的优势和劣势,制定比竞争对手略高、略低或相同的价格。例如,在仿制药市场竞争激烈时,部分企业会以价格优势吸引客户,采取低价渗透策略扩大市场份额。
3.差别定价
-根据不同的市场细分、患者群体或销售渠道制定不同价格。比如,针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可能会有不同的批发价格;对医保目录内药品和目录外药品采用不同定价策略;对于不同地区,考虑当地经济水平和市场接受度,实施有差异的价格政策。
渠道策略
1.医院渠道
-与各级医院建立良好合作关系,通过学术推广、参加医学会议等方式,向医生介绍药品的疗效、安全性等优势,推动药品进入医院采购目录。药企的医药代表会定期拜访医院的科室主任、医生等,进行产品推广和信息沟通。
-参与医院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凭借产品质量、价格等优势中标,进入医院销售。一些大型药企会专门成立招标团队,研究各地招标政策,制定投标策略,提高中标率。
2.零售药店渠道
-与连锁药店和单体药店合作,铺货上架产品。通过与药店开展促销活动,如买赠、会员优惠等,提高药品在零售终端的销量。同时,培训药店店员,使其熟悉药品特点和推荐技巧,更好地向消费者推荐产品。
-拓展线上零售渠道,利用电商平台销售非处方药。一些药企在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开设官方旗舰店,方便消费者购买药品,并通过线上推广、直播带货等方式增加产品曝光度。
3.第三终端渠道
-关注农村市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第三终端市场。这些市场药品需求增长潜力大,药企可以通过简化包装、降低价格等方式推出适合第三终端的产品,并建立专门的销售团队或与当地经销商合作,拓展市场覆盖范围。
促销策略
1.学术推广
-举办学术会议,邀请医学专家、学者就药品的临床研究成果、治疗方案等进行交流和研讨。通过学术会议,提升产品在医学专业领域的认可度和影响力,引导医生合理用药。
-开展临床试验和研究合作,与科研机构、医院共同进行药品的临床研究。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药品的改进和优化,还能为产品推广提供有力的学术依据,增加产品的可信度。
2.广告宣传
-对于非处方药,可在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上进行广告宣传。广告内容注重突出产品功效、使用方便等特点,吸引消费者购买。例如,一些感冒类OTC药品通过生动有趣的广告片,在电视黄金时段投放,提高品牌知名度和产品销量。
-处方药则主要通过专业医学媒体、行业网站等进行广告宣传,宣传内容侧重于产品的临床优势、治疗方案等专业信息,面向医疗专业人士传播。
3.人员推销
-医药代表作为药企与医疗机构、零售药店之间的重要桥梁,承担着产品推广的重要职责。医药代表通过定期拜访客户,了解客户需求,介绍产品信息,解答疑问等方式,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促进产品销售。
-对销售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包括医学知识、产品知识、销售技巧等方面,提高销售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销售能力,以更好地推广产品。
4.公共关系
-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如药品捐赠、健康科普讲座等,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品牌美誉度。例如,一些药企向贫困地区捐赠药品,开展关爱患者健康的公益活动,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
-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的沟通与合作,及时了解政策动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争取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