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策略分析方法
营销策略分析是企业制定有效营销战略的重要环节,以下是一些常见且实用的分析方法:
宏观环境分析:PEST模型
用于评估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帮助企业了解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从而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政治(Political):考察政治体制、政策法规、政治稳定性等因素。例如,政府对某行业的扶持政策、税收政策调整,都会影响企业的营销决策。若政府出台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汽车企业可加大该领域产品营销力度。
-经济(Economic):分析经济增长、利率、通货膨胀、汇率等指标。在经济繁荣时期,消费者购买力强,企业可推出中高端产品;经济不景气时,更注重高性价比产品推广。
-社会(Social):关注人口结构、文化传统、消费观念、生活方式等社会因素。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健身、健康食品等行业迎来机遇,企业可围绕健康理念制定营销方案。
-技术(Technological):研究技术创新、科技发展趋势对企业的影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电商平台,传统零售企业需调整策略,开展线上营销。
行业环境分析:波特五力模型
用以分析行业竞争态势,明确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为制定竞争导向的营销策略提供依据。
-现有竞争者的威胁:评估行业内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包括竞争者数量、产品差异化程度、市场份额争夺情况等。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激烈,各品牌需通过独特卖点、价格战、广告营销等吸引消费者。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分析新企业进入该行业的难易程度和可能带来的竞争压力。如果行业门槛低,潜在进入者多,现有企业需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份额巩固。
-替代品的威胁:考察是否存在其他产品或服务能够替代本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如线上会议软件对传统展会行业形成替代威胁,展会企业需探索新的营销模式,突出线下展会不可替代的优势。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衡量供应商影响企业投入要素(如原材料、零部件)价格和质量的能力。若供应商议价能力强,企业在营销中可能需突出产品因优质原料带来的优势,以支撑较高价格。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指的是购买者(客户)影响产品或服务价格以及其他交易条件的能力。购买者议价能力高时,企业可通过提供增值服务、独特体验等非价格因素吸引客户。
企业内部分析:SWOT模型
综合评估企业内部的优势(Strengths)与劣势(Weaknesses),以及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与威胁(Threats),从而制定匹配企业实际情况的营销策略。
-优势与劣势分析:对企业自身的资源、能力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产品质量、品牌知名度、技术研发能力、销售渠道、团队素质等方面。优势是企业制定营销策略的基础,可加以强化和利用;劣势则需企业思考改进或避开的策略。例如苹果公司,品牌影响力大、技术创新能力强是其优势;产品价格较高则可能是劣势。
-机会与威胁分析:通过对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的研究,识别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和威胁。机会为企业发展提供方向,威胁则促使企业制定应对措施。如随着5G技术普及,视频娱乐行业迎来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发展机会;同时,可能面临新竞争对手进入、用户注意力分散等威胁。
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STP理论
-市场细分(Segmentation):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偏好、购买行为等因素,将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具有相似特征的子市场。比如,化妆品市场可细分为年龄、性别、肤质、功效等不同维度的子市场。
-目标市场选择(Targeting):评估各个细分市场的吸引力,结合企业自身资源和能力,选择一个或多个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企业可根据自身实力选择单一细分市场集中营销,或选择多个细分市场进行差异化营销。
-市场定位(Positioning):在目标客户心目中塑造独特的产品或品牌形象,使产品或品牌在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例如,沃尔沃汽车定位于“安全”,可口可乐强调“快乐、活力”的品牌形象。
4P营销理论
从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四个方面制定营销策略。
-产品策略:关注产品的功能、质量、外观、包装、服务等要素,确保产品满足目标市场需求。企业要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和升级,优化产品组合。如小米公司不断推出具有新功能、高性能的智能手机,同时丰富生态链产品。
-价格策略:制定合理的价格体系,考虑成本、市场需求、竞争状况等因素。常见的价格策略有成本加成定价、竞争导向定价、需求导向定价等。如拼多多通过低价策略吸引价格敏感型消费者。
-渠道策略:研究产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的途径和方式,包括直接渠道、间接渠道、线上渠道、线下渠道等。企业需根据产品特点和目标市场选择合适的渠道组合。例如戴尔公司通过直销模式,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