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车物品管理与放置规范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分类清单管理
01
物品存放基本原则
03
日常维护流程
04
应急使用预案
05
质量核查流程
06
培训考核体系
01
物品存放基本原则
分区逻辑性存放
标识清晰明确
各区域应有明确的标识,包括物品名称、规格、数量等信息。
03
同类物品应放置在相同或相近的位置,便于快速定位。
02
固定位置放置
药品与器械分开
药品、器械、敷料等物品应分开存放,避免混淆和污染。
01
快速取用优先级
将使用频率高、急需性强的物品放在易取位置。
急救频率排序
根据物品的紧急程度进行分区,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迅速取用。
紧急程度分区
确保通道畅通,无阻碍物,便于人员快速移动和取用物品。
无障碍通道设计
密封与安全防护标准
密封存放
所有物品都应密封存放,防止潮湿、污染和失效。
01
防火防爆
易燃易爆物品应远离火源,并设置专门的存放区域。
02
安全防护
对于有毒、有害、易碎等物品,应采取特殊的安全防护措施,确保其安全性。
03
02
分类清单管理
按急救类别划分(心肺/创伤/儿科)
包括呼吸机、氧气瓶、吸痰器、AED等心肺复苏相关设备,以及肾上腺素、阿托品等急救药品。
心肺复苏类
创伤类
儿科类
包括止血带、绷带、纱布、消毒液等创伤救护用品,以及止血药、抗生素等急救药品。
包括儿童专用药品、儿童呼吸机、婴儿保温箱等儿科急救设备和耗材。
高危药品单独标识
高浓度电解质
如氯化钾、氯化钠等,需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和浓度,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
03
如氰化物、砒霜等,需严格管理,避免误用或被盗。
02
剧毒药品
麻醉药品
如吗啡、芬太尼等,需单独存放并加锁,仅由有资格的医护人员使用。
01
耗材与器械分类编码
将一次性耗材(如手套、口罩、棉签等)和复用耗材(如呼吸面罩、气管插管等)进行分类管理,便于清点和补充。
耗材分类
为每种器械和设备分配唯一的编码,便于追踪和管理,同时也可提高使用效率。
器械编码
03
日常维护流程
定期核查频次要求
每班核查
每班工作人员接班时需对所有急救物品进行核查,确保数量、品种、规格与标准相符。
01
每周核查
每周由专人负责全面核查,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
02
每月核查
每月进行一次全面核查,确保所有急救物品处于完好状态。
03
有效期动态监控方法
对药品、耗材等具有有效期的物品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在有效期内使用。
定期检查
标识管理
预警机制
对有效期内的物品进行标识,如贴标签、颜色区分等,以便及时更换。
建立有效期预警机制,提前提醒更换即将过期的物品。
交接记录登记规范
记录保存
交接记录需保存一定时间,以备查阅和追溯。
03
交接双方需签字确认,确保交接过程清晰、责任明确。
02
交接签字
交接记录表
建立交接记录表,详细记录交接时间、交接物品名称、数量、状态等信息。
01
04
应急使用预案
急救药品
包括常用急救药品,如肾上腺素、阿托品、洛贝林等,以及药品的备用量和使用记录。
医疗器械
如氧气瓶、吸引器、心电监护仪、血糖仪、血压计等,确保设备的完好和备用状态。
消耗品
如无菌纱布、绷带、棉签、消毒液、注射器、输液器等,确保数量充足且未过期。
急救包
包含急救用品的便携式急救包,方便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取用。
物品补充备用清单
一旦发现设备故障,应立即停止使用,并通知相关人员进行检修。
如设备有备用,应迅速更换备用设备,确保急救工作的正常进行。
对于无法立即更换的设备,应立即联系专业人员进行紧急维修,同时通知上级领导。
在紧急情况解决后,应对设备故障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再次发生。
设备故障处置流程
立即停用
快速更换
紧急维修
事后分析
跨科室协同机制
紧急呼叫
协调配合
信息共享
协同演练
在紧急情况下,可以通过紧急呼叫系统迅速联系其他科室的医护人员。
在急救工作中,各科室应相互协调配合,确保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急救过程中,应及时向其他科室传递患者信息和急救情况,以便其他科室做出相应准备。
定期进行跨科室的急救协同演练,提高协同效率和急救能力。
05
质量核查流程
标准化自查清单
6px
6px
6px
确保所有药品和器材均在有效期内,并处于良好状态。
急救车药品和器材核查
检查各类器材是否完好,如氧气瓶压力、吸引器负压等。
物品功能核查
按照标准清单逐一核对物品数量,确保无缺失。
物品数量核查
01
03
02
确认各物品放置在指定位置,便于快速取用。
物品位置核查
04
双人核查确认制度
由两名医护人员分别进行核查,并互相确认结果。
双人独立核查
双人交叉进行核查,确保无遗漏和错误。
交叉核查
核查完成后,在核查记录上签字确认,以便追溯责任。
签字确认
问题整改跟踪反馈
问题记录
将核查中发现的问题详细记录,并明确责任人。
01
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