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策略与传统方法的有效整合
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对林业生态环境、林业经济等影响较大,当林区内暴发单一或多种病虫害时,不及时防控的情况下,将会造成区域内树木树势衰弱、枯萎、死亡等现象。本文对林业常见病虫害生物进行系统分类,总结林业病虫害生物发生特征,并针对性提出几点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与传统方法的有效整合,以期能够为林业病虫害的防控管理提供理论参考建议。
一、林业病虫害生物概述
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对林业树木的健康生长影响较大,当发生较为严重时,不仅会造成树木树势衰退、枯萎、死亡。还会受到病虫害侵染传播,影响周边树木,甚至出现远距离传播,危害面积扩大。病虫害的发生,对林区内的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影响生态环境,降低生态有害生物自然屏障性。
1、林业病虫害生物的分类
林业病虫害生物种类较为繁多,病害的发生通常是由于生物或微生物侵染所引发的一种树木生理病变、组织病变或形态病变。林业病害常见致病生物有细菌、真菌、病毒、类菌原体及线虫等;虫害则是由于各种虫类啃食、刺吸、钻蛀等多种危害方式侵染树木的根部、干部、枝梢等部位。
(1)林业常见病害种类
林业病害是指影响树木自然生长、发育及存活的病害,依据不同致病源种类可分为5大类病害。
①真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是指真菌通过寄生、共生或传播致病源的方式对树木的生长造成损害,是林业病害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致病性微生物。在林业生产中,较为常见的真菌性病害有根腐病、木腐病、锈病、腐烂病、丛枝病、枯萎病等。此类病害在发生时,主要通过孢子、菌丝、寄生菌等形态进行传播、繁殖、侵染,抑制树木的正常生长发育,致使林木的产量及品质下降。
②细菌性病害:林业细菌性病害发生后对树木造成的不良影响对比真菌性病害较轻,但传播侵染、循环发生性强。在林业生产期间,较为常见的细菌性病害有叶斑病、炭疽病、青枯病、细菌性角斑病等。细菌性病害的发生,会致使树木生长发育停滞、木材品质下降,叶片、枝干等部位出现腐烂、坏死、病斑,严重会造成树木枯萎致死。
③病毒性病害:病毒性病害是由病毒侵染树体所引发的一种病症,通常以蚜虫、叶蝉、粉虱等害虫传播,或树体摩擦接触传播,多为林木病毒病。该病发生后通常会对树木的纤维组织造成影响,造成树木生长发育缓慢、品质下降。同时,病毒病侵染树木的叶片、花器等部位时,会造成叶片、花器畸形、坏死、丛生、变色等症状,生长速度缓慢,最终叶片脱落树体枯萎。
④线虫病害:线虫病害在林业生产期间较为常见,是由线虫侵染所引发的一种病害。例如,常见的松材线虫病、山核桃根结线虫病等。其中,松材线虫病又名松树萎蔫病或枯萎病,是由松材线虫危害松树而引发的一种流行性病害。松材线虫危害松树时,影响树体汁液的流动传输,造成针叶失水、褪绿、褐化,最终整株枯死,针叶外观为红黄色,呈“火烧状”。而山核桃根结线虫主要侵染树体根系部位,从而影响树体营养吸收,最终造成树木枯萎死亡。
⑤生理性病害:林木生理性病害通常是由于树木生长期间,受土壤环境、管理不善、营养元素的吸收与利用失衡等因素引发的一种病害。林木生产期间,较为常见的生理性病害有缺素症、盐害、肥害等情况,轻则影响林木的正常生产,重则会出现林区内连片树木死亡。
(2)林业常见虫害种类
在林业生产期间,虫害的发生通常会对树木的根系、枝干、叶片等造成损伤,影响树体的正常生长。林业害虫依照危害部位的不同可分为5大类,分别为:地下害虫、枝稍类害虫、食叶类害虫、蛀干类害虫、种实类害虫。
①地下害虫:是指害虫的一生或某个生长发育阶段在土壤中活动危害树木地下部分,包括幼苗、根系、种子、近土表主茎等,为杂食性害虫。种类较多,如蝼蛄、蛴螬、金针虫、地老化、白蚁、根蚧等。
②枝梢类害虫:是指危害树木树冠上层、外层顶芽或枝梢的害虫种类。例如,常见的日本松干蚧、美国白蛾、马尾松毛虫、春尺蠖等。
③食叶类害虫:是指以食用叶片危害的一类害虫。部分食叶类害虫以幼虫啃食叶片,造成叶片的缺刻或仅剩叶脉,影响树木光合作用效果,多为鳞翅目类害虫,如刺蛾、卷叶蛾、蓑蛾等;少数食叶类害虫会侵入害虫叶片组织内部,在叶表皮下方啃食叶肉组织,或在叶片上方形成虫瘿危害,例如潜叶蛾、黏虫、松毛虫等。
④蛀干类害虫:蛀干类害虫又名钻心虫,在林木危害时,多以虫体钻蛀入枝干中危害,造成枝干孔洞、隧道状,引发树体叶片早脱、黄化等症状,严重会致使整株树体死亡。林业生产期间较为常见的蛀干类害虫有天牛类、吉丁虫类、象甲类等。
⑤种实类害虫:林木生产期间较为常见到的种实类害虫有蛀果象、蝽类等,此类害虫在林木结实期快速繁殖,以树木的种子、果实为食物进行危害,最终影响林木种子质量、繁殖力及繁殖效果。
2、林业病虫害发生主要特征
(1)传播途径广
林业病虫害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播,常见的传播方式有风、雨、虫媒等。例如,部分真菌性、细菌性病害,其致病源会借助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