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小学心理健康正向结盟 协同干预.docx
文件大小:30.75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6-17
总字数:约4.51千字
文档摘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正向结盟协同干预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检出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抑郁、自杀等危机事件频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其健康成长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2023年,教育部提出“为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强调医教体融合、家校社协同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因此,预防与干预各类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成为学校心理工作的重点之一,需要各部门协同工作。实证研究表明,危机产生的原因往往在于亲子关系不良与家庭教育不当,尤其是对需要转介的学生,父母的理解与支持直接影响学生的后续治疗与成长2。然而,笔者发现,超过一半的确诊学生在家庭中感受到忽视、冲突与缺乏关爱,这可能会加重心理问题,甚至导致心理危机事件发生,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本文尝试梳理心理高危学生家校沟通存在的现实困难,同时通过一线案例实践来探讨应对理念与联动模式。

二、当前中职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家校沟通的现实困境

(一)学校层面导致家校沟通困难的因素

1.心理专业指导不够学校不定时对学生家长进行培训,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培训力度、差异服务等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加上学生家庭情况复杂,存在不少单亲、留守、隔代抚养家庭等情况,需要教师具备很强的应急应变能力、沟通辅导能力。然而现实情况是,许多教师工作资历不够,无法有效且及时为家长提供不同的资源支持,有时很难说服家长。

2.沟通中缺乏情感交流

危机事件干预中学校的处理程序通常比较机械,制度落实中往往缺乏情感交流,因此会对家校沟通造成一定阻碍。比如,为减轻安全压力与管理责任,学校一般会对家长进行多方会谈,告知存在的潜在风险,让家长签署“安全责任承诺书”等文件。其间,家长感知到的可能是学校推卸责任、规避风险,同时会担心影响学生学业等,由此产生戒备防御心理,妨碍正常的家校沟通。

(二)家长层面导致家校沟通困难的因素

由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对心理问题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造成干预过程中沟通困难,难以及时有效开展工作。现实中会遇到以下四种类型的家长。

1.回避否认型家长

由于病耻感及对孩子未来的担忧,此类家长往往不信任学校,不如实告知,不承认或不接受孩子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回避监护责任,难以主动与学校沟通合作。

图1心理危机干预家校沟通“理念探索与联动实践操作图示

2.质疑挑刺型家长

由于个人偏见及对学校的不信任,此类家长往往会像刺猬一样充满敌意,随时准备回击,不认同危机评估方案,不愿意转介。同时,家长把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归咎于学校,对干预方案不配合甚至出现冲突,导致沟通出现僵局。

3.焦虑不安型家长

由于担心学生的心理状况或因自身心理状况不佳及自身应对能力不足等原因,此类家长往往会有强烈的负罪感,通常会认为孩子出现自伤等行为就代表自己不好,认为“自己当时不应该那样做,不然孩子也不会这样”在沟通中表现出过分自责、情绪不安定且无法冷静思考。家长的情绪化反应可能会严重影响沟通的效果与进度,甚至教师还需要对其进行疏导。

4.担忧顾虑型家长

由于现实原因,此类家长往往会对孩子康复问题、学业、休复学问题等表现出极度的担忧。同时,家长自身也有一些情绪议题,比如可能有很强的羞耻感,这通常与其社会地位有关,担心自己的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会被周遭人群耻笑与议论,认为“在小地方工作,孩子如果真的有心理问题,保密做得再到位也会被同事、邻居们知道的”。

在心理危机干预家校沟通中,应对家长以上情形,学校要做到有备而来,通过辅导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客观表现,通过班主任全面了解学生家长的情况,以便根据家长的具体情况灵活沟通,提高家校沟通效果。

三、心理危机干预家校沟通的“四换位”理念

在面对心理危机事件时,想要突破家校沟通的现实困境,需要着眼于挖掘家校等多方资源,多方换位思考,形成有效的家校沟通理念与协同联动机制[3-4]。如图1所示。

(一)从“问题取向”到“资源取向”的换位

“问题取向”的沟通方式往往是以学生问题为导向,让家校双方都感到焦虑与无力,看不到问题解决的希望。在沟通中侧重于问题表象,而忽略了学生问题的需求、动机。整个沟通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家长只能被动接受,因此合作意愿较低,还容易激发家长与孩子、与老师的矛盾,无法深入思考如何改进亲子关系。“资源取向”并不是不关注问题,而是把目光投向解决问题的资源,关注成长中的保护性因素,关注其优势资源,如过去的成功经验,现在有哪些小的进步等。

(二)从“父母皆祸害”到“可怜父母心”的换位

有关原生家庭的言论一时甚嚣尘上,即认为根本不存在“问题学生”,原生家庭才是根本原因。网络上的攀比心理严重,致使家长们背负着“完美家长”的压力,抑制了家庭亲子关系的良性发展。而从“可怜父母心”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时,“问题父母”的言论是不对的,他们只是有一些人生的功课需要去做。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