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精粹首服足衣的形制——顶天立地,有始有终
传统汉服还包括首服和足衣,就是指的汉服中头部和足部的服饰要求,中国文化讲究顶天立地,有始有终,讲究和谐共融,因此汉服的首服和足衣也有规制要求。明成祖乌纱唐太宗幞头武则天凤冠
首服亦称元服和头衣,指头上的冠戴服饰。黄帝垂裳制天下的时候就发明了冠,“峨冠博带”自此便成了华夏衣冠的代称。首服根据形制和用途不同可分为冠冕类和巾帻类。冠冕类是适用于正式庄重的场合,并配相应的礼服或公服的首服。巾帻类则是以巾裹摞头上,可做成各种帽式。◆首服
缁布冠缁布冠实际上是一块黑布,相传以白布为冠,若逢祭祀,就把它染成黑色,所以称为缁布冠。古代行冠礼是初加的冠就是缁布冠。
小冠小冠也称束髻冠,是束在头顶的小冠,多为皮制,形如手状,正束在发髻上,用簪贯其髻上,用緌?ruí系在项上,武官壮士则多饰缨于顶上,称为垂冠,初为燕居时戴,后通用于朝礼宾客,文官,学士常戴用。
长冠汉高祖刘邦先前戴之,用竹皮编制,故称刘氏冠,后定为公乘以上官员的祭服,又称斋冠。
獬豸冠以其形类似獬角而得名。獬豸xièzhì,传说中的一种独角兽,似羊非羊,似鹿非鹿,汉代杨孚《异物志》对其释名: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不正者。也称法冠,秦汉前执法官常用。
进贤冠进贤冠是重要的冠式,汉魏唐宋不断演变,到明朝演变为梁冠。进贤冠多为在朝文吏所戴,冠上有梁为记,以梁的多少来分等级爵位。古礼制的进贤冠,前高7寸,后高3寸,长8寸。
梁冠梁冠一般是在朝文官所戴,来源于进贤冠。一品七梁,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品,七品二梁,八品,九品一梁,梁冠为历代在朝文官的官帽。梁冠其形方,前低后高,后倾,有围片,前开后合。
通天冠通天冠是唐以后级位最高的冠帽,其形状与汉代的进贤冠结构相同,不同的只是展筒的前壁。通天冠的前壁比帽梁顶端更高出一截,显得巍峨突出,所以也叫作高山冠。唐代的通天冠,帽身饰有等距离的直线纹,就是通天冠的梁数。
貂蝉冠也称为笼冠,为高官显贵所戴,其形正方,左右用细藤织成二片,形如蝉翼,并附有金银为饰,冠上缀金,并附蝉为饰以示高洁,冠顶插有貂尾,笼巾用细藤织两翼覆其冠,这是一种高贵的冠式。
冕冠冕冠是天子、诸侯、士大夫祭典大礼时的首服。冕为帝冠,冕宽七寸,长尺二寸,前圆后方,朱绿裹里,元表,前垂四寸,后垂三寸,系白玉珠为十二旒,其绶朱色为组缨。诸侯王以上冕上有旒,天子为十二旒,后只有帝王才能戴冕有旒。
幅巾即用整幅的巾,从额往后包发,并将巾系紧,余幅使其自然垂后,垂长一般至肩,也有垂长至背。用葛布制成的称为“葛巾”,多为布衣庶人戴用。用细绢制成,则称“缣巾”,为王公雅士戴用。软裹巾的朱子幅巾为朱熹所倡,可配朱子深衣或道袍。
方巾方巾也称为儒巾,它源自角巾,四方平直。明郎瑛《七修类稿》说,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召见浙江山阴著名诗人杨维祯,杨戴着方顶大巾去谒见,太祖问他戴的是什么巾,他答道叫四方平定巾,太祖闻之大喜。四方平定巾,亦称方巾。
古代常用的巾帻缁撮结巾雷巾纯阳巾东坡巾
幞头又称袱头,始创于后周武帝,后周以三尺皂绢向头后幞发,故称为幞头。唐开元以后形式有圆顶、方顶之分,有软裹,硬裹之别。软裹幞头主要用罗绢,将巾的两脚系结在头上,另两脚则结于脑后,使之并拢下垂,也可屈盘反搭,行动时两脚飘飘,极符文人才子对翩翩气度的追求;硬裹幞头,用木放置在额前使巾衬起,名为“军容头”,再用纱裹之,使其外型平整固定,亦称硬脚幞头,其外型稳固平整又雅观,至宋代幞头成为头饰主流。
古代主要的幞头平式幞头结式幞头软脚幞头女巾幞头圆顶直脚幞头方顶硬壳幞头乌纱帽
足衣是华夏古代服饰名,即穿着于足上的装束。先秦时,足衣泛指鞋袜。自汉代始,足衣又有内外之分。足之内衣为袜,足之外衣指鞋。◆足衣
草屦jù草鞋。白居易《香山寺石楼潭夜浴》:“绡巾薄露顶,草屦轻束足。”即指草鞋。“菲屦”“菅屦”“葛屦”都是指的草鞋。《左传·昭公三年》:“国之诸市,屦贱踊贵。”这是说齐国的刑重,受刖刑的人多,但也可见当时织屦贩屦已经成为一种职业。屦到了战国之后通称为履。
舄xì是在底子下面再加一层木底的鞋。舄是先秦的名称,到汉代时这种两层底儿的鞋改称为屦。舄的作用很像现在的胶底鞋或雨鞋。《诗经·小雅·车攻》:“赤芾金舄,会同有绎。”是说诸侯们来行会同之礼,佩朱芾、穿朱黄色的舄,按其尊卑列位。
屐jī是我国古代的木履。颜师古《急就篇注》:“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可以践泥。”南北朝时士族大夫好屐,不但以为常服,而且亲自动手制作,以至成癖。《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常着木屐,后来人们便把这种屐叫谢公屐。
袜古代的袜子,是用布帛、熟皮做的。字作韤、韈wā。《说文》:“韤,足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