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AI最小应急圈指挥平台建设方案.pptx
文件大小:994.26 KB
总页数:29 页
更新时间:2025-06-17
总字数:约5.97千字
文档摘要

AI最小应急圈指挥平台建设方案

2025-06-16

目录

CATALOGUE

02.

总体架构设计

04.

技术支撑体系

05.

实施步骤规划

01.

平台建设背景

03.

核心功能模块

06.

应用保障措施

平台建设背景

01

当前应急管理体系存在四大核心痛点,需通过AI技术重构指挥流程

问题01:信息孤岛

应急数据分散于多系统,信息共享不足,影响协同决策效率

构建统一数据中台,整合气象、地质等多源应急数据

1

部署AI数据清洗工具,实现异构数据标准化接入

2

问题03:资源错配

救援力量部署不合理,物资调配缺乏动态优化依据

开发资源需求预测算法,基于灾情智能生成调配方案

1

接入北斗定位系统,实时追踪应急资源分布状态

2

问题02:响应滞后

人工研判耗时长,应急预案启动慢,错过黄金处置窗口

搭建AI风险预测模型,实现灾害态势分钟级评估

1

建立自动化预案触发机制,缩短应急响应启动时间

2

问题04:指挥低效

多部门指挥链路冗长,指令传达存在信息衰减

建设可视化指挥大屏,实现应急指令一键直达

1

部署智能语音转译系统,确保指令传达零误差

2

应急管理现状分析

改进策略:智能预警

改进策略:扁平指挥

改进策略:数据融合

改进策略:精准调度

智能化转型必要性

提升决策效率

实现动态资源优化

增强风险预测能力

支持多场景适配

降低人力依赖

AI技术可通过实时数据分析和模型推演,快速生成最优处置方案,缩短决策链条,提高应急响应速度。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平台可动态分析灾害影响范围和资源需求,自动匹配最优资源分配路径,避免浪费。

通过整合气象、地质、交通等多源数据,AI模型可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提前识别高危区域并发布预警。

AI驱动的指挥平台可灵活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等不同应急场景,实现“一平台多应用”。

自动化数据采集、分析和报告功能可减少人工操作环节,降低人为错误风险,同时缓解应急人员工作压力。

国家层面战略规划

跨部门协同指引

试点示范支持

数据安全合规要求

行业标准规范

政策法规支持依据

多项政策明确提出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要求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构建智慧应急平台。

应急管理部发布的技术标准中,明确要求指挥平台需具备数据互联互通、智能辅助决策等核心功能。

平台建设需符合相关法规对敏感数据(如人员位置、灾情信息)的加密存储和传输要求,确保信息安全。

政策鼓励打破部门壁垒,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协议和指挥流程,为AI平台的多方协同提供制度保障。

部分省市已将智慧应急纳入重点工程,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为平台落地提供实践验证场景。

总体架构设计

02

业务系统

接入

应急资源库

解析

事件库

指挥调度

预案库

应急响应

效能分析

评估

研判

处置流程

AI中台

提供算法仓库、算力调度、数据治理等核心能力,支撑智能分析决策

通信网络

通过5G/专网等传输通道,保障指挥平台各层级间数据低延时交互

基础设施

包括物联网终端、视频监控等设备,实现应急现场数据实时采集与传输

决策层

应用层

网络层

感知层

平台层

系统框架分层组成

构建基于ApacheKafka的流式数据管道,标准化接入各子系统数据,采用Avro协议实现跨平台数据格式转换,消除信息孤岛。

统一数据中台

利用图神经网络(GNN)动态计算数据传输路径,在带宽受限时自动优先传输关键指标(如生命体征、危险品浓度),降低通信拥塞风险。

实施RBAC(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结合区块链技术记录数据操作日志,确保应急场景下跨部门数据共享的可控性与可追溯性。

01

03

02

数据交互协同机制

开发协议转换中间件,兼容Modbus、OPCUA、MQTT等工业协议,实现传统传感器与智能设备的无缝接入。

设计断网环境下的本地缓存机制,支持终端设备在通信恢复后自动增量同步数据,避免关键信息丢失。

04

05

异构协议适配

动态权限管理

离线同步策略

智能路由优化

软硬件配置标准

计算设备

边缘节点配备NVIDIAJetsonAGXOrin模组(32TOPS算力),中心服务器采用液冷GPU集群(单节点≥4×A10080GB),满足实时视频分析需求。

存储系统

网络设备

全闪存阵列提供≥1PB可用容量,支持EC(纠删码)冗余与跨机房数据同步,确保关键数据持久化存储的可靠性。

核心交换机具备100Gbps吞吐能力,部署SDN控制器实现虚拟网络切片,隔离不同优先级业务流量。

1

2

3

软硬件配置标准

容器化部署Kubernetes集群管理服务,底层运行实时Linux内核(PREEMPT_RT补丁),关键进程采用微服务熔断设计。

基础软件

安全防护

供电保障

硬件级TPM2.0芯片实现启动链验证,结合AI驱动的UEBA(用户实体行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