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填第1课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理解《沁园春·长沙》中意象的选择及其作用,掌握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艺术手法,并能够分析诗词中的表现手法。2.体会诗词中“万类霜天竞自由”等句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探讨“谁主沉浮”的问题,理解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责任感。3.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豪情壮志与革命情怀,体会作者在词作中表达的积极向上、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感情。
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在中国近代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伟人,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词气势磅礴,意境深远。1925年的秋天,他站在橘子洲头,面对湘江奔流、万山红遍的壮丽景色,心中涌起对国家命运的深深思考。他以诗人的敏感和革命家的豪情,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时代之问。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首《沁园春·长沙》,感受其中蕴含的壮志豪情与深邃思考。
初读课文,概括梳理
【作者简介】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其代表作品众多,如《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他不仅带领中国人民缔造新中国,在文学上也成就卓越,其诗词大气磅礴,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深远。
【写作背景】1925年,国内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已建立。但革命也面临诸多复杂问题,毛泽东对国家前途命运深感忧虑。此时他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回忆往昔岁月,写下此词,抒发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文学文化常识:“沁园春”是词牌名,规定了词的格律、曲调、字数等。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词最初是配乐演唱的,每个词牌都有特定的音乐旋律。“长沙”则点明创作地点,长沙是毛泽东早年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城市。
【文体知识】本文是一首词。词有固定的格律,每句字数长短不一,又称“长短句”。押韵灵活多样,可平仄通押。依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词一般有上下两片,上片写景叙事,下片抒情议论。
【文题解读】“沁园春”为词牌,“长沙”是题目,点明写作地点。全词以作者在长沙橘子洲头的所见、所感、所思、所忆为线索。通过描绘长沙秋景,回忆青年时代革命活动,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的雄心壮志。
【课文诵读】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朗读方法:读上阕描绘秋景部分,语速稍慢,语调激昂,读出壮丽之感。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看”字要重音读出,突出所观之景。下阕回忆往昔,节奏可稍明快,以展现青年的意气风发,“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要读得铿锵有力。
【疏通文意】【上阕译文】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里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
【疏通文意】【下阕译文】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劲头正足。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可曾记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问题探究】问题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这种景象对全词的情感表达起到了什么作用?参考答案上阕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秋日湘江图景。通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等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自由。这种景象为下文抒发革命豪情和思考国家命运奠定了基础,以自然之美映衬社会之思。
【问题探究】问题2“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思考?参考答案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对革命前途的积极探索。通过对大地沉浮的提问,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变革力量的追寻以及对历史责任的担当意识。
【问题探究】问题3下阕中“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几句如何体现青年一代的精神风貌?参考答案这几句生动地刻画了青年一代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风华正茂”表现了他们才华横溢,“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则展现了他们敢于批判旧世界、追求新思想的勇气和决心。
【语言赏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