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生物学新旧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湖南省益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益阳413000)
2019年,在全面总结前十多年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教育部启动了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工作,组织专家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2022年4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2年修订)》(简称“2022年版课标”)正式颁布。为了更好地帮助一线教师学习理解新课标,下面试图从文本的角度对“2022年版课标”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简称“2011年版课标”)进行比较分析。
两版课标在框架基本保持一致,都包含前言、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实施建议、教学与评价实例等,但“2022年版课标”课新增了“学业质量”,其他内容更为丰富(表1)。
表1“2022年版课标”与“2011年版课标”框架结构对比
由表1可知,“2022年版课标”的特点有:①充分发挥了核心素养对于课程建设的指挥棒作用,把素养导向的课程理念充分又细致地落实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建议、学业评价等方面。②增加了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生物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细化了育人目标,突出了“教·学·评”的一致性,更利于指导教材编写、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设计与实施、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及评价。③突出指导性和操作性,增加了课程标准编制和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课程内容更加具体,每个主题包括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对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提出了具体要求,保障了课程标准的实用性。
两版课标对课程性质的认识是一脉相承,体现了人们对生物学课程价值的认同。“2022年版课标”凝练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指出学生通过生物学学习逐步发展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在课程理念上,“2022年版课标”也有一定的继承性。“2011年版课标”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2022年版课标”的课程理念:核心素养为宗旨;课程设计重衔接;学习主题为框架;内容聚焦大概念;教学过程重实践;学业评价促发展。
“2022年版课标”对课程理念的表述更全面、更趋合理,从课程目标、内容、教学和评价等方面阐述了课程改革的立场、方向和观点,特别注重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两版课程目标在陈述上面有很大的差别,“2011年版课标”先提出课程总目标,再陈述具体目标。课程总目标是从宏观的角度对学生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之后发展的总目标,具体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方面陈述了12条具体目标,呈现了“三维目标”的陈述思路。
“2022年版课标”是围绕核心素养确立的课程目标,先界定了核心素养的内涵,指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4个方面,对每个方面的内涵进行了清晰、精准说明,使得课程目标更为明确,有助于课标的落实。相比“2011年版课标”,“2022年版课标”的课程目标更为简洁。
“2022年版课标”的课程内容包括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内容要求”指向“学什么”,“学业要求”指向“学得怎样”,“教学提示”指向“怎么学”。这三个部分存在内在关联,形成一个立体、动态的结构。本研究对课程内容标准不做具体分析,与“2011年版课标”相比,“2022年版课标”在内容标准方面的“内容结构”和“学习主题结构”做对比分析,以便教师更好地理解课标,更好地运用课标实施教学。
两版课程标准都是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从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学发展3个方面构建的课程框架。“2022年版课标”与“2011年版课标”内容结构对比见表2。
表2“2022年版课标”与“2011年版课标”内容结构对比
从表2分析可知:两版课标以不同的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呈现课程内容不同框架和不同形式。从主题数量来看,“2022年版课标”由“2011年版课标”的10个主题重新构建为7个主题。从主题名称来看,“2022年版课标”保留了“2011年版课标”中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3个主题,增加了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从主题内容来看,“2022年版课标”课程内容最突出的变化是新增了“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本主题基于学科的主动跨界,让学科与社会生活相融合,内容包括模型制作、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发酵食品制作三类跨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创造性地实践,发展核心素养。本主题与其他6个学习主题相互融合构成了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2022年版课标”的学习主题对“2011年版课标”有的一、二级主题内容进行了分类整合,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2022年版课标”的学习主题“人体生理与健康”为例,该学习主题的2个大概念包含了“2011年版课标”的3个一级主题中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