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单元作业设计——以“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为例
陈志方李佳芬黄东姐
(1.福建省泉州第一中学福建泉州362000)
(2.福建省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福建泉州362002)
“教—学—评”一致性指在整个课堂教学系统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三个因素间的协调配合程度,其两两之间存在着一致性关系,并组合成一个整体。作业是连接“教—学—评”的重要桥梁,也是提升“教—学—评”质量的重要支点。单元作业设计是新课标理念下倡导的单元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单元为基本单位开展作业设计,是“教—学—评”一致性理念指导下的重要教学研究产物,也是“教—学—评”一致性实施的重要载体。下文将从“教—学—评”一致性视角切入,以“生物圈中的微生物”单元为例开展单元作业设计。
单元作业目标的确立是单元作业设计的起点,基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主题二“生物的多样性”与主题七“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的相关内容要求,在认真研读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教材第十八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与《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五章第一节“发酵技术”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将本单元的作业设计目标确定如下:
(1)掌握不同微生物的结构特点、营养方式和繁殖方式,运用结构与功能观解释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微生物问题。
(2)举例说明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阐述微生物在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应用。
(3)动手参与微生物食品发酵实践,设计发酵方案,说出不同阶段的发酵原理。
(4)基于生态视角认识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加深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理解和感悟。
(5)了解微生物学家研究微生物的过程,掌握基本探究方法。
着眼于单元作业在教学、学习、评价中的重要应用意义,对单元作业结构进行整体设计,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层次性与递进性,兼顾作业设计与教学、学习、评价各环节推进的适恰性,每课时作业内设置“感知·生活”“类比·结构”“迁移·应用”“实验·探究”和“动手·实践”五个模块,建构以生物学核心素养为导向,指向“教—学—评”一致性达成的单元作业设计,基本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图1“生物圈中的微生物”单元作业结构框架
图2几种微生物结构模式图
图3OD值测定结果图
作业中情境的缺失或单一固化,会大大降低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降低其注意投入,阻碍核心素养的发展。本模块尝试将知识与生活情境相联系,突出对双基的考查与巩固,创设熟悉的情境,提高学生对作业的接受度,使其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完成下一模块的作业。
【例1】龋齿,俗称蛀牙,是常见的慢性口腔疾病,主要表现为口腔细菌利用有机物发酵产酸导致牙齿组织脱钙。我国青少年龋齿率高达70%左右,龋齿等口腔健康问题是医学界的研究热点。
(1)口腔中的细菌大多营________生活,食物残渣为其提供丰富的________。因此,为预防龋齿我们应养成________习惯。
(2)目前临床上利用抗生素治疗龋齿的效果不太理想,有人提出用噬菌体辅助治疗,噬菌体_______(有/无)细胞结构,只能寄生于特定的________中,不同噬菌体的宿主不同。
龋齿是生活中常见的口腔问题,学习了微生物相关知识后,学生不难理解发生龋齿的原因与可采取的防治手段。
本模块通过设计练习,比较不同微生物结构特点的“异”与“同”,加深同学对不同微生物特有结构与功能的理解,发展科学思维,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兼具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生命观念。
【例2】如图是几种微生物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不属于真菌的是[],属于多细胞真菌的是[]。
(2)酿酒过程中,产生酒精的微生物是[],一定条件下,其与C都可以进行________生殖。
本题通过比较几种微生物结构模式图,夯实课堂讲授的微生物结构特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促进比较与分类思维的发展。
《课程标准》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在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微生物相关重要概念的“教—学—评”也应在具体情境的迁移应用中落地。本模块以神奇有趣的微生物现象为情境,注重考查学生面对陌生情境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寻求能力和思维进一步的发展。
【例3】蘑菇圈,也叫仙女圈,是蘑菇菌丝由中间向四周辐射生长形成的自然菌丝体环进一步繁育形成。科学家发现,蘑菇圈内的植物往往比圈外生长情况更好,有的蘑菇圈菌丝还能分泌抑菌物质,抑制细菌的生长,以此来获取更多的有机物供自身生长需要。
(1)蘑菇圈与土壤中细菌的种间关系是______,它们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者。
(2)试根据材料分析,蘑菇圈内植物长势比圈外好,且蘑菇只在圈上长而圈内不长的原因?
本题以神奇的蘑菇圈现象为情境,考查层次从种内到种间再到生态系统逐层加深,问题设计具有层次性、综合性与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