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EM理念的初中生物学“呼吸运动”教学设计与实践
摘要STEM理念强调真实情境中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生物学具有跨学科的特点,以呼吸运动模型的构建为纽带,链接生物学大概念、重要概念和次位概念,促进学生从碎片化学习向系统化学习的转变,提升跨学科实践和模型思维能力。
关键词STEM理念跨学科实践呼吸运动模型
中圖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B
1背景分析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内容设置了生物与社会·跨学科实践,以促进学生对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之间关系的理解[1]。STEM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英文单词的缩写。其基本思想是强调基于真实情境的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融合,反映学科知识之间的相关性,构建学习内容的知识体系。
虽然初中生物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联系紧密,但是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总是困难重重。一方面,生物学知识零散,学生不能使之系统化,另一方面,学生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方面缺乏相关概念,还不能通过设计并实施相应的跨学科实践来寻求生物学问题的答案。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从原来的局部视野转向整体视野,使教师的课堂教学从碎片化教学转向系统化指导,最终促进学生从碎片化学习向系统化学习的转变[2]。
2教学内容的分析
“呼吸运动”是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人体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第二课时的内容,其中包含大概念“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系统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重要概念“人体通过呼吸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次位概念“呼吸运动可以实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呼吸运动的基础,而胸廓的结构和功能是保障,胸部容积和气压变化是能否进行呼吸运动的关键。通过运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知识原理,分析探究实践过程,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基于STEM理念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有助于学生形成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系统协调统一的生命观念。本节教学内容在不同学科领域分析如表1所示。
3教学对象的分析
根据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七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是从视觉思维到抽象思维,从简单的比较分类到分析、综合、概括的发展,在心理和认知上都处于过渡时期,其个性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他们在课堂上勤于提问,乐于动手,敢于探索,但很难集中注意力进行系统的概念学习,表现出获取知识的碎片化。STEM理念强调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创设真实情境解决实际问题。基于STEM理念的教学活动设计,使学生充分展示专注于思维过程的动手操作,从而实现对生物学概念全面系统的掌握,是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支架。
4教学实践
通过设计基于STEM理念的建模活动,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领域的知识,进行重要概念“呼吸运动”的深度学习,使学生由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发展。
4.1活动导入
教师播放呼吸系统的呼吸过程动画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描述吸气导致胸廓扩大的现象。教师追问:是胸廓扩大导致吸气呢,还是吸气后导致胸廓扩大?这些变化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
4.2新课学习
4.2.1教学环节一:胸廓变化与吸气、呼气的关系
教师提问:怎样验证胸廓扩大缩小与呼吸的关系呢?学生用一个手指堵住注射器针管口,另一只手则向内推或者向外拉注射器活塞柄,感受手指压力的变化。学生根据数据变化判断注射器内气体的流动方向(表2),并得出结论:当呼吸系统参与呼吸运动时,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则吸气,反之则呼气,说明吸气和呼气是由于具有压力差而导致的,所以是胸廓扩大导致的吸气。
教学反思:学生对气体的流向原理不易理解,通过设计简单易操作的实践活动和数据的直观对比,运用物理原理解释生物学现象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
4.2.2教学环节二:胸廓与肺的变化关系
教师应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举例:体育课上,当听到老师的口令“立正”时,大家马上站得笔直,而当老师说“下课”时,你们立刻就全身放松,说明了这些行为是受大脑控制的。大脑通过控制肌肉收缩,带动着骨产生运动,于是就有了上述现象。呼吸运动除了肺的变化外,胸廓的扩大和缩小也需要包括肌肉在内的结构参加。据此,教师提问:这些结构有哪些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弄明白胸廓的组成。教师带领学生在仿真静态模型中认识并掌握脊柱、胸骨、肋骨、肋间肌、膈的对应位置关系,注意观察多媒体动态模型中肋间肌、膈肌在胸廓扩大和缩小时的状态变化。
教学反思:教师联系生活,帮助学生理解胸廓的扩大和缩小与肺的变化关系,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物学。
4.2.3教学环节三:构建模型,解决跨学科知识的应用
教师提问:胸廓与肺的变化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从而导致呼吸运动的发生呢?为了便于理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构建模型来模拟呼吸运